近代名家的讀書生活
王 毅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近代中國之所以名家輩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名家大師愛讀書、善讀書,他們持之以恒徜徉于書海中,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成就了自己思想的高度。
近代著名學者讀書,可謂各形各色、情狀不一。文學家林語堂做事別具一格,讀書也不按常理出牌。林語堂崇尚快樂、隨性地讀書。他最推崇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花前月下怡然自得地讀書。
著名畫家豐子愷則與林語堂恰恰相反,非“正襟危坐”而不能讀書。豐子愷自謙,說自己腦子笨,看書看到后面,就會忘掉前面,最終顆粒無收,失了讀書的信心和趣味。“笨”人有笨法。每次讀書,豐子愷準備好筆記本和筆,一本正經坐在書桌前,埋首苦讀。
胡適則二者兼有之,圖書館、書房里“正襟危坐”能讀,車船馬上、花前月下也能讀。他兜里總揣著一本口袋書,隨時拿出來讀,他的不少文字就是在輪船上、火車上、旅館中寫出來的。胡適北京的家中,馬桶邊“放著幾冊書、一沓紙、一支筆”。他盡可能利用一切時機讀書,并將之名為“廢棄光陰讀書法”。
同樣惜時如金的還有人口學家馬寅初。20世紀30年代,馬寅初身兼多所高校教授,需要經常往來于京、滬、杭三地。旅途中的馬寅初從不與人攀談,自覺過濾掉周遭的嘈雜,埋首苦讀。此番景象讓人想起當年毛澤東在長沙鬧市讀書的情景。顯然,雜務過多無暇讀書的胡適、馬寅初只能“見縫插針”,利用一切時機讀書,而這為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行家里手奠定了基礎。
這些名家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很快樂。四角號碼檢字法發明者王云五言:“無論什么事再沒有比讀書那樣快樂的了。”傅斯年作對聯稱:“讀書最樂,鬻書亦樂;既讀且鬻,樂其所樂。”對話歷史的先哲,蕩滌紛繁浮華的功利,留存空靈純真的心性,這是讀書帶來的極致快樂。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條件并不發達的近代社會,讀書是知識分子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王云五未進過正規學堂,沒有正規學歷,卻著述等身,桃李滿天下,他就是靠讀書自學獲得知識的。
讀書之于這些學者還有修身養性的功效。蔡元培年近花甲,精神抖擻,有人問其養生之道,蔡元培答曰:“我是由修養上得來的,對于同樣發惱的事務,一概摒除,并且時常閱覽美術書及金石等。”正如其言,讀書確實可以養性,可以去邪性,養正義;去暮氣,養朝氣;去迂腐,養靈性。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顯然,這些學者讀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讀書帶給他們的體驗也不盡相同。當年一家媒體邀請各行翹楚開一個“青年人必讀書目”,大多數人婉拒了,因為他們認為讀書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讀什么書無法開出一個篇目,讀書的地點、時間同樣也沒有最優的選擇,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相關新聞
- 2020-01-23【美文欣賞】詩樣的人生
- 2020-01-23好臉色
- 2020-01-23朋友守則
- 2020-01-23陽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