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浸潤人生 ——評《溫儒敏談讀書》
《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作者從學生、教師、社會三個層面來談讀書,貫穿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讀書浸潤人生。
作者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需要在閱讀中驅遣想象,讓學生體會到快樂,反對把讀書變成孩子負擔。這一點,年級越低越重要。盡管學業壓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興趣驅使下的讀書畢竟是輕松愉悅的。小學階段不要把讀書功利化,否則,學生會傷胃口,對讀書心懷畏懼。要讓孩子在快樂中閱讀,在想象中閱讀,不要拿那些沉重的大概念作為“標準答案”去考學生。興趣讀書觀,應該成為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基本原則。
對于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溫儒敏提倡學生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滋養作用巨大。這個階段要區分精讀與略讀的不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不同。應該讓學生讀一點“閑書”,讓學生自由選擇,這對家長和老師很有啟發。作者關于整本書閱讀的論述,是對單篇閱讀的有力補充,完善了閱讀教學結構。讀整本書,葉圣陶先生早有建議,但未能實施。統編教材加入整本書閱讀,安排課時,賦予學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材的一次大變化。作者還針對《鄉土中國》等經典著作的整本書閱讀提出建議,對一線教學具有指導意義。溫儒敏贊同大量閱讀的做法,認為課堂上學生應該成為讀書的主人,在讀書時間和讀書數量上都應成為主體。
溫儒敏對中學語文教師這個特殊群體充滿希望,深切關注中學語文教師的精神成長。他指出,語文老師在讀書上具有引領作用,教師應做“讀書種子”,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水準。他建議教師應有一份書單,要有計劃,為此畫了三個“圈”。第一個是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第二個是與專業或職業相關的書,比如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的,打好基礎,拓展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想。第三個是專業書籍。語文教師通過讀書成為研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同時建立“自己的園地”,有自己專屬的讀書時間和讀書內容,營造良好氛圍,防止陷入無邊無際的“職業性倦怠”。目前,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已經啟動“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種子計劃”,引導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走進經典,提升素養。
作者不僅關注學校師生的讀書生活,還關注整個社會的讀書風氣,特別談到讀書與國民素質的關系問題。讀書可以改變人的精神面貌,讀書可以養性,使人變得高雅。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心性、健全的人格和聰慧的大腦。作者希望通過多讀書、讀好書,讓廣大群眾具有精神寄托,樹立堅定信仰。
作者提出問題,也開出藥方,不僅針對大學生讀書現狀給出讀書篇目,還以《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為例提出具體閱讀建議。在他看來,讀《紅星照耀中國》,要讀出質感的真實。在斯諾筆下,革命前輩們既是有胸懷、德才非凡的,又是有人間味、有人格魅力的。在諸如飲食、住宿、會議甚至房屋擺設等有趣細節中,我們能感受到歷史現場的氣氛,在激越、緊張和進取中不無身心的舒展和個性的張揚。這些記載似乎信筆寫成,毫無拘謹之態,成為本書魅力所在。作者還談到如何閱讀魯迅、莫言的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總之,《溫儒敏談讀書》內容豐富,啟迪智慧,是一部很好的閱讀指導用書。
自從書籍產生以來,讀書就成了一件大事。要關心一個人的成長,就應該關心他的讀書生活;要關心國民素質的提升,就應該關心國民的讀書狀況。溫儒敏通過切身體會和大量實例來闡述讀書的重要性,關心青少年成長,關心教師讀書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1日 20 版)
相關新聞
- 2020-02-06詩歌中的動物——值得人類敬畏的存在物
- 2020-01-17英雄情結從哪里來——讀《兩個人的五星紅旗》
- 2020-01-15主題出版類:引發讀者心靈共鳴
- 2020-01-15文學藝術類:洞察民族精神的鏡子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