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基本信息】
書名:世紀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作者:[美]蘭迪·希爾茨
譯者:傅潔瑩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88.00元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以時間為脈絡,詳細地講述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綜合征(AIDS)在美國從發(fā)現到擴散的故事,并在其中展現了影響艾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y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在以大量事實刻畫人類的懦弱、絕望、自私、貪婪的同時,也以精彩的細節(jié)呈現了人類在死亡危機時的勇氣、進取、無私、悲憫。
【作者簡介】
蘭迪·希爾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識到艾滋病問題的美國記者之一。
1975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新聞專業(yè),但作為出柜的同性戀者,在當時報社和電視臺的恐同環(huán)境下難以找到全職工作。
做了幾年自由記者之后,1981年,他進入《舊金山紀事報》,成為國內新聞記者,也是全職報道艾滋病的首位記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報道,包括醫(yī)學、社會、政治影響方面,他的作品因極具敘事性、將個人故事與政治和社會報道交織在一起而備受贊譽,因此,他被譽為“同性戀生活的杰出的編年史作家和同性戀問題的發(fā)言人”。
1988年,席爾茨榮獲美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協會頒發(fā)的杰出作者獎。
1999年,紐約大學新聞系將席爾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報道評為“美國20世紀新聞作品100強”的第44位。
在服用抗艾滋病藥物AZT幾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發(fā)癥。
【精彩書摘】
1976年7月4日,紐約港。
高大的船帆在深紫色的夜幕中飄揚,煙花射向天空、炸開,在肅穆的自由女神像上方散開,變成紅色、白色和藍色的煙花。似乎全世界都在觀看,全世界的人都匯聚在此。來自55個國家的船只把水手們運到了曼哈頓,與這里的百萬人一起欣賞這史無前例的盛會。一切都是為了美國建國200周年的慶典。城里所有的酒吧,直到第二天凌晨依然擠滿了水手,后來人們一致認為紐約市這次辦了一個史上最大的派對,招待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賓客。
后來,當流行病學家徹夜研究并討論病毒是何時何地開始流行時,他們注意到了這次盛會,并憶起紐約港那個絢爛奪目的夜,還有那些水手;想起這些人是從世界各地匯聚到紐約的。
這一年的圣誕節(jié),在位于赤道的扎伊爾首都金沙薩,格蕾特·拉斯克醫(yī)生病倒了,過去兩年里,她一直被疲憊纏繞,現在她覺得扛不住了。
她是來這里接替比利時醫(yī)生的丹麥醫(yī)生之一。她初次來此是1964年,隨后回到歐洲接受學習腹部手術和熱帶疾病的治療。過去4年,她一直生活在扎伊爾,盡管在非洲待了這么久,但她依然是那種典型的以來自峽灣北部為傲的丹麥人。
如果在哥本哈根的大型現代醫(yī)院,她可能會是一名收入可觀的外科醫(yī)生,但是大都市的工作意味著要被人監(jiān)督,聽人命令。而她寧愿在扎伊爾北部偏遠的阿布莫拜茲村的簡陋醫(yī)院里工作。在那兒她一個人說了算。
阿布莫拜茲的醫(yī)院條件并不像這個國家的其他醫(yī)院那么糟。這里出過一位著名的將軍,他很有影響力,能把白人醫(yī)生吸引到村里,而格蕾特正是在此與比利時修女一起用討來或借來的設備開展工作。
這里畢竟是中非,即便受到優(yōu)待的診所也無法配備無菌橡膠手套或一次性針頭這樣的基礎設備。針頭得反復使用,直到完全磨損,手套破損以后,就得冒著風險把手伸進病人的血液中去,別無他法。基本設備匱乏,意味著外科醫(yī)生必須面對的風險是發(fā)達國家的醫(yī)生難以想象的,因為在落后地區(qū),尤其是中非,新的疾病會如噩夢般有規(guī)律地滋生。這一年的上半年,在距離阿布莫拜茲不遠的地方,扎伊爾-蘇丹邊界埃博拉河邊的一個村莊,一種可怕的致命新疾病爆發(fā),展示了落后的藥物和新病毒帶來的危險。恩扎拉村的一個小販因為發(fā)燒和無法控制的大出血來到馬里迪的護士教學醫(yī)院就醫(yī)。這個人的病顯然是由性行為引發(fā)的。然而幾天內,馬里迪40%的學生護士都被感染并伴有發(fā)燒,不管是標準的護理程序還是意外被針頭刺到,病毒都可以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傳染。
嚇壞了的非洲衛(wèi)生部門官員收起自尊心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求助,世衛(wèi)組織派來了一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當年輕的美國醫(yī)生抵達時,39名護士及2名醫(yī)生已經去世。疾控中心的醫(yī)生迅速行動,隔離了所有的發(fā)燒病人。當地人對美國醫(yī)生禁止用傳統方式埋葬死者極為憤怒,但清洗尸體的儀式明顯導致了疾病的進一步擴散。數周內,傳染病得到了控制。最終,這個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導致了53%的受感染者死亡,153人喪生,然后突然消失了,一如它當初神秘降臨。性和血液,是傳播新病毒的兩條超高效途徑。若干年后,當醫(yī)生們談及這個新的殺人病毒幸而是在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萌芽并且很快被消滅時,聲音里帶著些許安慰。假如發(fā)生地距離這個地區(qū)的交通要隘再近一點,勢必引發(fā)可怕的瘟疫。有了現代化的道路和飛機,地球上沒有哪個地方會遙不可及;也沒有哪種疾病會像從前那樣,找不到散播到地球各個角落的途徑,只能在某個遙遠的人群中流連幾個世紀不為人知。
就在那里,在世界上最糟糕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下,格蕾特·拉斯克前來救死扶傷。在阿布莫拜茲的3年里,她通過軟硬兼施弄到了資源,建起了她的叢林醫(yī)院,當地人敬愛她,視她為偶像。
自從她在北部那個貧困的村莊工作以來,這兩來她一直有隱隱約約且持續(xù)不斷的疲憊感。1975年,經過藥物治療,癥狀短期內有所緩解,但是過去一年來,任何治療似乎都無濟于事。她的體重越來越輕,每一天都消耗很大,衰弱不堪。
更讓人擔憂的是,46歲的她淋巴系統功能紊亂,而淋巴正是人體中發(fā)揮免疫功能抵制疾病的腺體。格蕾特所有的淋巴結都腫大,這種情況已持續(xù)兩年。通常,淋巴結會在身體某處腫大,在脖子、腋窩或者腹股溝處出現小腫塊,以抵御這樣或那樣的感染。但她的淋巴腫大似乎沒有任何理由:身上沒有哪里存在明確的感染,更沒有跡象表明為何會引發(fā)如此大規(guī)模的全身性淋巴腫大。
盡管變得越來越萎靡不振,她又繼續(xù)工作了一段時間,最終在7月初的時候到南非進行了短期休假。突然之間,她開始呼吸困難,她嚇壞了,趕緊飛回哥本哈根,途中是靠瓶裝氧氣撐過來的。丹麥的頂級醫(yī)療專家為她做了檢查,她的口腔出現酵母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在血液中擴散。血清檢測顯示免疫系統異常,她的體內缺乏T細胞,它的作用是調節(jié)和引導身體抵御疾病。唯一能夠解釋T細胞缺失和身體無法擊敗感染的理由是淋巴癌,然而活體檢查表明,她并沒有罹患淋巴癌。醫(yī)生只能心情沉重地告知,她患的是不明原因的漸進性肺病。并且在她直截了當地提問之后,得到的肯定回答是:是的,她要死了。
1977年12月12日,格蕾特·拉斯克去世,享年47歲。尸檢表明,她的肺部充滿了千百萬被稱為肺囊蟲的微生物,正是它導致了這種令她呼吸困難的罕見肺炎。這次調查沒有得到答案,卻引發(fā)了更多問題——沒有人會死于肺囊蟲肺炎。拜博耶格深感困惑,他打算著手研究此病,卻被年長的教授們勸阻了,他們建議他研究瘧疾,不要去研究肺囊蟲肺炎,說這種病太少見了,研究它是不會有前途的。
……
相關新聞
- 2020-02-11為你讀書:熏醋、鹽水、電吹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你真的做對了嗎?
- 2020-01-23紙上書店
- 2020-01-21中國冊頁
- 2020-01-15《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