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
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
位于北京復興門外大街的長安商場,是一家開業于1990年的老百貨商場,經過8個月的閉店調整,去年年末重裝開業。商場2層的書店“稻誠及所”,去年12月27日開業,設想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旺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為了保持和商場同步,稻誠及所沒有閉店,只是從1月24日起,營業時間從之前的10-22時,調整為11-18時,每天安排一人值班,取消了簡餐服務,圖書與咖啡零售照常。目前,日均營業額在100元以內,2月至今基本沒有收入。
疫情期間,像稻誠及所這樣還開著門的實體書店,已經不多了。
一個以中小型民營書店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月5日,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有926家停止營業,占90%以上;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書店890家,占87%,意味著抗風險能力很弱。
調查報告指出,過去階段書店業的發展成果將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接受來自市場的真實檢驗,“一定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在后續的時間內消亡,這是市場的正常規律”。
位于廣州的連鎖書店1200bookshop,一半以上門店關閉,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保持營業的店面,營業收入也不及往常十分之一;2月,書店所有門店全線虧損。書店創辦者劉二囍發文求救,以銷售儲值卡、文創產品等方式,獲得了50萬元“救命錢”,“又能撐3個月了”。
2月24日,單向空間發布了創辦者許知遠的一封求助信,“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目前,單向空間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閉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營業。但大悅城的客流量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一半還是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2月收入較往年下滑 80%,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從1996年開業至今,南京先鋒書店第一次15家門店整整一個月沒有開門,目前沒有復工時間。2月25日、26日,南京先鋒書店陸續發起盲選書籍、銷售會員儲值卡和游學名額等形式的眾籌,“書店作為非剛需的文化產業,已經開始集中面臨生存危機”。
稻誠及所經營者莊寧說:“我們考慮過像1200bookshop和單向空間那樣,發公眾號呼吁讀者幫助。但因為剛開店不到3個月,影響力較小,受眾范圍較窄,所以沒有在線上做眾籌或者產品銷售,而且因為疫情無法發貨,之前也沒有備貨。”
長安商場免除了書店2月的房租與物業費,稻誠及所也沒有放棄自救。莊寧介紹,書店與新氧生活創立了線上美育品牌“周游博物館”,聯系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6家博物館,嘗試線上直播、公益課程、知識付費等,“短期內無法變現,希望積累更多線上課程的運營經驗”。
莊寧也運用個人影響力,在朋友圈和微店售賣書店商品,“我知道很多書店在線上賣書,老板甚至親自送貨,我覺得是區域流量在起作用。可以短期內解決一定的困難,比如信用卡賬單、員工工資等”。
“目前,稻誠及所在品牌和項目的創立初期,不敢談多慘。股東和員工都非常支持,都在出錢出力出活動方案。我覺得從準備動作和心態上,我們可以撐到5月。如果5月之后店鋪營收沒有好轉,局面會比較被動。”莊寧說。
民營書店艱難,新華書店的日子也不好過。除了閉店帶來的直接損失,曾任鄭州新華書店營銷策劃部經理的書業營銷專家路毅發現,對新華書店來說一個較大的營收滑坡在于,開學前夕原本是學生家長集中到門店購買教材的旺季,進店之后,往往還會購買教輔等其他書籍,以及文具、書包等,這要占到一筆訂單金額的一半以上,“現在顧客在線上購買教材,其他附加消費就大幅度下滑,基本沒有了”。
更讓路毅擔憂的是實體書店的未來:“這些年培養起來的實體書店的穩定顧客群體,原本一周或者一個月就要去書店逛逛。現在幾個月不去,逛書店的習慣就可能被改變。他們也習慣在線上閱讀、購買,這對實體書店來說就很不樂觀。這個危機現在還看不到,在書店重新開門后會有比較明顯的跡象。”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京晶表示,疫情之下,線下文化行業都受到極大沖擊,尤其是中小企業,而實體書店普遍屬于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積極拓展線上業務是自救之法”。
劉京晶剛剛做了一個疫情期間的公眾文化需求調查,4550份有效問卷顯示,宅在家中的人,15.38%在閱讀,9.16%收看收聽各類沙龍講座。“可見書店可以開展在線推薦售賣,如健康衛生類、公共安全類、危機應對類、災后心理治愈類等專業或文學類書籍,并組織各類線上沙龍講座”。
然而,美好的愿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這很大程度取決于書店之前是否有粉絲或會員積累,以及作者資源、線上策劃營銷能力等。“疫情對所有書店的經營能力都是一次深度檢視,適者生存。經營好閱讀社群、培養閱讀專業服務能力,是未來所有實體書店應該重視的。”劉京晶說。
從2016年7月在上海開出第一家旗艦店,建投書局升級亮相。“每年營收都在進步,原本想著2020年努努力,爭取收入和業務模式更大突破。”建投書局品牌總監李璐說,然而因為疫情,從大年廿九(1月23日)開始,建投書局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地的5家門店全部閉店。
“線下門店關閉,逼著書店必須有新渠道、新東西。”李璐介紹,2月3日開始,書店將正在國貿店藝術長廊舉辦的“群星閃耀 黃金黑白”好萊塢藝術展從店內轉移至線上;2月6日,李璐和上海浦江店店長、副店長“全副武裝”來到閉門的書店,直播“空巢局君的生存記錄”欄目,帶領讀者進入“自我隔離”的書店;2月24日,上線原創視頻欄目“你好呀!書店”,以書店員工為主角,分享書店和書店人的生活故事和態度觀點……截至目前,建投書局已進行12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9萬人次。
“建投書局的圖書文創咖啡收入,與文化顧問(比如文化空間的管理咨詢、為企業策劃文化活動)收入,基本是1:1的比例,團隊配置也從零售核心轉向了內容核心。疫情期間,前者收入降至冰點,后者就成為主要收入。”李璐說,在這段實體書店經營的暫歇期,書店可以將目光轉向產品的深度策劃和運營。
“應對這次疫情,書店開始線上發力,但我們不能忽略更不能放棄實體空間。書店最強的不是商品——書籍、文創都不是獨家的,書店最強的應該是集合空間、人與內容的產品,我們要更加提升書店人的創造力和策劃力,同時去鏈接更多的商業資源。”李璐說。
“熬過這兩個月,我們還是希望下半年發發力,恢復正常業務。大家悶在家里,其實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是需要線下社交的。實體書店是書店的底氣和精神據點。書店本身就是深度閱讀和深度內容的倡導者,有了線下書店,讀者、書籍、內容、書店才有了深度的文化鏈接。”李璐說,“書店還是得有店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新聞
- 2020-03-06讀書少年的鄉村戰“疫”車
- 2020-03-05廣東佛山:抗疫作品版權登記全免費
- 2020-03-05京東圖書攜手大星文化向武漢方艙醫院捐書
- 2020-03-05安徽文藝社推出抗疫主題詩集《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