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兒的暖心滋味 ——讀《果兒小典》
《果兒小典》 崔岱遠 著 李楊樺 繪 商務印書館
【讀書者說】
《果兒小典》是一本讀起來輕松,又別有一番滋味的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干果店鋪隨處可見,店里的果子更是天南海北,無所不有。南北半球的水果干果薈萃一堂,讓人產生了一種果樹永不休息、隨手可得的錯覺。什么才是果子帶給我們的正常感覺呢?那應該是一同經歷光陰荏苒,春華秋實,經過漫長等待之后,還要付出體力才能達成的相逢,以及由此帶來的喜悅。在憂思家國的杜甫筆下,是“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更帶著一種少年輕狂的沖動和興奮。可以說,果子正因為寄托著我們的情感,而變得別有滋味。
本書按照空間結構謀篇,新意十足。崔岱遠先生此前的幾種著作,結構都很靈動。講述北京美食《京味兒》,按照是春夏秋冬吃什么來布局,介紹北京各季美食,美食背后自然散發著寒來暑往、歲月輪回的人生滋味。《吃貨辭典》的結構則是在哪兒吃,是街邊吃、飯館吃,還是在家吃,這對于行走天地之間的蕓蕓眾生來說,等于無處不在惦記著吃,吃貨一詞的本質就在結構中滲透出來。種種結構,共同帶著濃濃的煙火氣息,接地氣,好理解,快速拉近與人的距離,很容易形成共鳴。說到果兒,我們往往認為時令性是其顯著特色,《果兒小典》結構則反其意而用之,按照神州大地東、西、南、北的空間方位來結構,讓人眼前一亮。講述果子從哪里來到消費者的身邊,自然而然將讀者的興趣點轉向傳播的歷程。小小的果兒,再不僅是一種果腹之物,而是一步邁入歷史與文化的行列,成為暖心之物。
品嘗果子的滋味,既是人與水果的剎那相遇,更重要的是講述人與水果的永恒故事。除了作者本人的豐富體驗,書中將大量果子的歷史文化娓娓道來,既有《尚書》《詩經》等中國經典,又有《紅樓夢》《天方夜譚》《百年孤獨》等中外文學名著,還有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季羨林先生的《糖史》,中外電影《藍莓之夜》等也都是作者關注的對象。總而言之,小小的水果在作者筆下,展現出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小使者的鮮活身份。《果兒小典》薈萃了大量名人與水果的典故,拉近了他們與普通人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讓每個讀者再看到水果的時候,眼前浮想起經典的文化場景、文學橋段,讓每個果兒變身故事講述人,訴說著滋味的旋律。
果兒不僅飽腹,更能暖心。書中融合了作者大量的人生體悟,講述他與果子之間密不可分的故事。此前,崔岱遠先生曾寫過《吃貨辭典》,都是一個人編纂的“典”,都有著共同的強烈個性色彩。該書延續了崔岱遠先生一貫的美文風格,語言清新凝練,書名《果兒小典》延續了崔岱遠先生京味兒語言的鮮活,內容朗朗上口,讓人一看,眼前就浮現出一位老北京人在講水果故事的畫面。因此,跟著本書品味小小的果兒,就是在品味北京這座偉大城市的國際化、現代化進程。讀罷此書,能讓我們在浮生忙碌的同時,吃一口果子,如同再次聆聽一段北京城華麗蛻變的故事。
在吃這件事兒上,名家與我輩的距離,當然不在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怎樣品味。毛澤東主席曾在《實踐論》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崔岱遠先生不僅是美食理論家,更是實踐家,近年來他帶著我們品味北京美食、北京生活,打開面條后面的世界,如今又呈現果兒的暖心滋味。據說他在研究美味的點心,這意味著又一種沁人心脾的暖心的滋味,已經在前方等待我們,不禁讓人期待不已。
(作者:周云磊,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
相關新聞
- 2020-03-17對“京味兒”寫作的再詮釋 ——評《老舍評傳》(增補本
- 2020-03-17看文明 知中國 走世界 ——《文明》探索文明國家話語體系的創新路徑
- 2020-03-17清風一縷見史入心 ——在《文人相重》中找尋文學所的點滴過往
- 2020-03-17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