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實體書店困境 入駐外賣平臺是個不錯選擇
原本會在春節、寒假迎來業績高峰的實體書店,在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之下,一切只能按下“暫停鍵”。
對于受線上電商沖擊等影響,長期以來陷入低潮的實體書店而言,疫情的發生無異于雪上加霜。根據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此前發布的《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受疫情影響,超過99%的實體書店春節期間無正常收入。
面對困境,多地出臺了一系列實體書店幫扶政策。“他救”之外,實體書店們也在積極開展“自救”,入駐外賣平臺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
近日,北京72家實體書店入駐外賣平臺,實現線上賣書、配送到家。消費者“點書如點餐”,足不出戶即可買到需要的書籍。北京之外,上海、成都、杭州、重慶等多地的實體書店也都開始了在外賣平臺上的嘗試。
疫情之下,借力相對技術成熟、用戶群體廣泛的外賣平臺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特殊時期,已有數字化嘗試的實體書店可能面臨人力、物力緊張,從“零”開始,短期內進行線上業務搭建和運營也耗費巨大。借助外賣平臺,圖書及文創產品配送時間進一步縮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實體書店的產品銷售增加渠道與場景補充。
此外,伴隨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的,是教輔類圖書線上購買需求的增強。對于那些急需購買圖書,特別是教輔類圖書的消費者而言,實體書店入駐配送時間相對更短的外賣平臺無異于“及時雨”。
“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書店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融通各類讀者人群的文化體驗空間。對于部分讀者而言,實體書店甚至承載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盡管在消費場景體驗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但僅僅將目光局限在“線下”,實體書店的發展難免顯得舉步維艱。某種程度上說,疫情正倒逼著實體書店進行轉型,也對其生存能力進行了考驗。
實體書店想要順利度過困難時期,并在疫情結束后繼續發展,僅憑媒體的關注與呼吁,或者讀者的“情懷”顯然是不夠的。
保持“線下”既有的特色活動,同時將“線上”運營結合起來,借鑒互聯網思維更精準地了解用戶畫像,或許對于實體書店打造選品特色、優化體驗設計、契合細分受眾需求與品位等都會有極大的幫助。而在直面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亟需首要解決“生存”問題的當下,實體書店入駐外賣平臺,并借此擴大讀者范圍不失為很好的嘗試。
對于公眾而言,書店入駐外賣平臺,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健康的同時,別忘了補充精神文化食糧。(央廣網評論員 王子衿)
相關新聞
- 2020-03-17買書更要讀書
- 2020-03-17回歸生活本身的美學
- 2020-03-17閉門正是開卷時
- 2020-03-16原創發力應挑戰 融合發展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