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或為出版社營銷帶來反哺效果
□劉蓓蓓
疫情下的直播,給出版社帶來更多的是讀者的關注度、品牌的影響力,而這些應該會在后疫情時期對出版社營銷帶來反哺效果。
繼多家書店開啟直播模式后,很多出版社也加入了直播陣營。疫情發生之前,雖然有的出版社已經涉足直播等短視頻領域,但大多只是試水。因為疫情的影響,原來出版社普遍采用的作家進書店、進校園等線下推廣活動無法進行,于是開始轉戰線上,操作易上手的直播便成為這段時間出版社采用最多的線上營銷方式。
筆者觀察到,有的出版社涉足直播行業較早,在疫情期間很快地就抓住了直播的風口,直播量激增。比如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15年時就開始了圖書直播的探索,但一直是不溫不火。疫情發生后,在不到一周時間里,華章通過作者直播+午餐時間的編輯講書,策劃了近100場直播活動。
可以看出,華章的直播主播更多的是依靠其作者團隊,這與出版社的出書類別有很大的關系。而不少少兒出版社的直播主播是由編輯擔任。筆者認為,原因可能在于成人圖書讀者更愿意去看大咖的直播分享,名人效應比較顯著;而對于選購童書的家長來說,更看重產品本身,最熟悉童書的編輯來現身說法更具說服力。
筆者了解到,對于像機工社、中信社這種直播“老手”來說,輸出大量專業知識的直播,在疫情期間受到了讀者的歡迎。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副院長翟東升的直播收獲了3.5萬人在線觀看,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研修學院講師楊黎明演講的《你的閱讀人生,為什么必有一本“德魯克”》,則幫助德魯克全集的6本書進入了當當管理暢銷榜銷售前十名。更多的出版社直播“小白”,雖然還在適應直播的過程中,但是并不再像過去只是以“玩玩”心態對待直播,而是把直播當成了必須要做的營銷方式。比如時代新媒體出版社,就開展了3場員工技能在線直播培訓課,全社所有部門員工包括社領導都全程參加了培訓。
雖然出版社直播開展得如火如荼,但靠直播達到銷售變現短期內還很難實現。即便如機工社這樣已經獲得一定銷售收益的出版社來說,直播帶貨在整體銷售中的占比仍然微不足道。疫情下的直播,給出版社帶來更多的是讀者的關注度、品牌的影響力,而這些應該會在后疫情時期對出版社營銷帶來反哺效果。
可以想象,疫情結束后,出版社的直播整體水平會上一個臺階,還可能會出現出版界的直播大神,伴隨著“3、2、1”的倒計時購買口令,讀者們迫不及待地點擊購買,銷售量迅速飆升。
疫情像一場極限挑戰,倒逼很多行業走出舒適區,探尋另一種生存的可能。出版社直播不僅為后疫情時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在精神產品和商業模式之間尋找著更好的結合點。畢竟,網絡化生存是時代發展的大勢,出版社必須與時俱進。
相關新聞
- 2020-03-19被瘟疫改寫的歷史
- 2020-03-19當當為武漢讀者贈送150萬張悅讀VIP卡
- 2020-03-19《咬文嚼字》聚焦疫情新聞中的高頻詞
- 2020-03-17抗疫醫療廢物處置讀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