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小說”的內在邏輯
《中國小說的文與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周明全的《中國小說的文與脈》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的是“什么是好的中國小說”“中國小說到底有哪些傳統”這兩個根本性問題;第二部分用他提出的標準,評論當代一系列重要作家的作品;第三部分則是他對當代文學批評的觀察。
對“中國小說”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不是散見于經籍,就是以評點的方式出現,直到晚清民初,依然是零碎的、缺乏系統的。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對“中國小說”第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小說”研究的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理論史成果豐碩,其中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石昌渝的《中國小說源流》、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李劍國的《唐前志怪小說史》《唐五代志怪小說敘錄》、程毅中的《唐代小說史話》《宋元小說研究》、陳文新的《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董乃斌的《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陳洪的《小說理論史》,等等。關于“中國小說”傳統的論述與評價穿插在“史”的描述和作品的研究之中。而立足當下,對“中國小說”的傳統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仍不多見。周明全從當下小說創作與批評的視角出發,力爭梳理“中國小說”傳統的特色,探尋“中國小說”的內在邏輯,材料搜集詳盡,思考有深度。
這部論著的立論富有針對性。周明全對文壇現狀的觀察有旁人不及的切近,他的研究背景、議論皆由此而發,因而言之有物,論述中肯誠實。比如針對當代小說創作過分炫耀追崇敘事技巧的現象,他提出要回到中國小說的起源。他發現“《山海經》里的精衛填海,源自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等,這些故事,你初聽,既樸又拙,但是它具備一種穿透時空的特質”。他主張,“小說寫笨一點何嘗不好,少些對技巧的追逐,多一些踏實的努力”。這樣的論述具有建設性價值。
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見解本是理所應當的。可現在不少文章只有論述,而沒有見解。因為提出見解、建構理論好比樹了一個靶子,很容易因不完備、不成熟而受到挑戰。有些人的想法是與其授人以柄,不如四平八穩。這就使得當下有些文章既沒有明確的思想,也沒有深刻的見解,無功無過。周明全則總是明白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又直面理論建設的難題,不假裝看不見,不巧妙地繞過。他提出“好的中國小說的標準”“中國好小說的八個層級”等觀點,都頗為精彩。尤其后者,以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羅曼雅各布森所謂的“文學性”為中心,提出中國好小說應抵達的八個層級:故事、人物、語言、歷史感、經典性、詩性美、拙樸美、渾然美。這是一個很容易仁者見仁、令人望而生畏的論題,作者自洽地完成理論建構,使之成為一篇頗有分量的關于“中國小說”理論的力作——盡管如此,又并非無懈可擊、不可商榷。但無論如何,正因為作者“職業的誠實”,使之成為重要的召喚結構,召喚著進一步的補充、對話和挑戰。
周明全善于借助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這個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什么是好的中國小說》《中國好小說的八個層級》《“中國小說”在世界文學中的獨特地位》等文章,從總體上回答了“近現代以來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什么是好的中國小說”這樣的問題。隨后的文章則深入到“中國小說”傳統的內部,從“中國小說”的審美精神談到“中國小說”想象力的源頭,從“中國小說”的民間屬性論述到“中國小說”的娛樂精神……作者眼界開闊,不僅對中國學者的研究著作盡量進行審讀,還注意吸收歐美日本學人的成果。比如美國學者浦安迪的《中國敘事學》、韓南的《中國白話小說史》,日本學者小野四平的《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等。他還留心中國美學、古代文論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參考趙憲章關于“小說插圖與圖像敘事”的研究,并得出結論:中國的小說傳統中特別重視人物語言,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正是因為在口傳講唱的傳統中,靠語氣、動作、表情等文字的附著物,故事才能楔入記憶深處。浦安迪是研究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的大家,認為在中國文學的主流中,“言”往往重于“事”。周明全的研究擴展了浦安迪的觀點,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小說這一傳統的看法,發前人所未見。細讀之下,這樣的新見還有不少。
周明全的文章不管是談論“中國小說”,還是直接評論當代作家作品,都盡量不和稀泥。這同樣源自一種誠實的精神。因為誠實,所以評論作家作品時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也因為誠實,遇到理論問題攔路,不回避、不繞道,努力尋找、思考出一個比較系統的答案。
比如作者以某位作家的小說為例,說明小說講好故事的重要性。當大家質疑這部小說故事講得不那么好時,這位作家帶著幾分辯白的意味說這是一部面對生死的哲性之著。周明全說自己多次讀,依舊沒有讀完這部作品,“小說就是小說,不是哲學”。他還敢于說出自己最真實的閱讀體驗,“我什么都沒有看到”,然后大大方方地寫在文章里,而不是一味空洞的拔高。
《中國小說的文與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好讀。作者始終以“自心”在場的真實感悟為導向和動力來寫作。我們不但能讀到理論的系統、客觀的標準,還能讀到作者的偏愛與好惡,這就使得學術和批評有趣而不枯燥。作者談到什么是好的批評時說:“我以為好的批評就是那種能深入到文本內部、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中,與其共同經受語言和心靈的體驗,用自心的在場進行的闡釋和批評,從而讓文本在解讀和觀照中煥發出獨具特色、交相輝映的美。”這段話恰好可以用來評述他自己的文字。
(作者:王晶晶,單位: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
相關新聞
- 2020-03-26助力圖書館采選好書 2020全國春季網上館配訂貨會開幕
- 2020-03-25多地圖書館恢復開放!嚴格防疫,入館有這些要求
- 2020-03-25云游覽、云賞藝、云閱讀:山西公共文化在“云端”開花結果
- 2020-03-24《中國大盾構》講述工程機械中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