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詩詞里的清明時節
原標題:行走在古詩詞里的清明時節
汪志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著春天的腳步,春分一過,清明再來。清明節作為祭祀祖先的中華傳統節日,歷來的文人墨客更是不免抒懷感慨一番,讀來或細膩含蓄,或暢達直白……
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滿是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張繼的《閭門即事》:“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本應是農忙時節,可詩人登上城樓眺望,卻只見由于農民都被召去當兵了,農村勞動力缺乏,萬頃農田無人耕作,荒蕪長滿了青草。禁止燒火的寒食節過去了,清明節應該是千家萬戶重新起火的日子,而詩人看到的是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的景象。
王禹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無花可欣賞,無酒可飲時過清明節,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游湖踏青之人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程顥的《郊行即事》:“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死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盡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后人來祭拜呢。
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出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游玩勝地。穿過蓊蓊郁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古詩里的清明,就是這樣意象萬千,意味悠長。但無論是煙雨蒙蒙,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相關新聞
- 2020-04-03【民俗風情】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 2020-04-03隴原各地風格迥異的清明習俗(上)
- 2020-04-02流向地心的河
- 2020-04-02汗青難寫是精神——記黨史上的兩位紅色出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