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視角解讀《論語》
陳小云沒想到,給女兒講《論語》本是一己之事,無意中竟促成了一本暢銷書。12年間,從《教女兒學〈論語〉》到《給孩子講〈論語〉》,作品累計發行十幾萬冊,悄無聲息地成為這一領域頗有口碑的實力暢銷書。
時光追溯到2004年。陳小云偶然發現,讀小學的女兒在家背語文課文,不到10分鐘就背下了一篇三五百字的課文。他想,這么好的記憶力,與其背不久后就失去意義的課文,不如背20年后對她仍有意義的東西。
可是背什么呢?搜索、篩選、糾結了個把月,最后沉淀在陳小云腦中的是《論語》。陳小云和女兒“約定”:每天花半小時;每次讀一章;每章讀20遍后,正式背一次;每天讀之前,對意義進行簡單講解、討論;一年完成。
為了激發孩子興趣,訓練思維,他引導孩子大膽發表看法,沒想到在討論時,女兒也會不時對《論語》中一些人物和語錄發表點評,提出疑問,有些十分有趣,有些則出人意料,在傳統注疏中找不到答案,陳小云不得不去思考怎么回應,這也迫使他以另外的視角打量這部誕生于2500年前的經典。他發現,那些看似隨機的議論評點,時過境遷丟失了未免可惜,于是就擇要寫下來,并漸漸形成一個想法:如果以父女對話的形式寫一部解讀《論語》的書,一定會展現一種不同的視角。
一次聚會,團結出版社的梁光玉社長恰巧與陳小云鄰座,不經意間問起陳小云的寫作計劃,聽說他正嘗試用一種新視角寫一部解讀《論語》的書,梁光玉眼睛一亮,當即鼓勵他出版。
書稿完成后,陳小云取名為《教女兒背〈論語〉》,意在強調像《論語》這類經典,不熟讀簡直等于白讀。梁光玉看后建議將“背”字改為“學”字。
“記得當時他講了兩條理由:一是從文化層面講,‘教’與‘學’二字,正是《論語》的核心與精髓所在;二是從讀者層面講,有‘背’《論語》需求的讀者畢竟是少數,更多讀者需要的是‘學’。”陳小云回憶,梁光玉一改,令人豁然開朗。他在初版后記中寫道:“本書的書名雖然是《教女兒學〈論語〉》,但‘教’的過程實在也是‘學’的過程。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對于《論語》,也許永遠都是這樣。”
由于《教女兒學〈論語〉》視角和形式都比較獨特,加之出版社的有效推動,收獲了不少讀者的肯定,這本書也于2015年1月推出第二版。2019年5月,第二版修訂后更名為《給孩子講〈論語〉》,并由一冊分為四冊,新版本又一次引發讀者關注。
陳小云說,希望通過這本親子讀物,引導孩子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結合學校事、身邊事拉近與經典作品的距離,學以致用。
相關新聞
- 2020-04-02扶貧文學:敘寫新時代鄉村傳奇
- 2020-04-01一個殺手的“恐妻寶典”
- 2020-03-30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本與根
- 2020-03-30借助書中細節重溫“谷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