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沒有公平的事
在我開設談判課的第三個星期,我組織學生玩了一個我最喜歡的游戲,讓學生發現他們對自己有多么不了解(我知道,這樣做很殘酷)。
這個游戲叫作“最后通牒”,玩法是:把學生分為“建議方”和“接收方”,我給每位建議方10美元,建議方要給接收方錢。如果接收方同意了建議方的出價,那么剩下的錢就歸建議方所有;如果接收方拒絕了建議,那么他們雙方什么也得不到,這10美元將歸還給我。
他們會“獲勝”后留下錢,還是會“失敗”后把錢還我并不重要(除了與我的錢包相關),重要的是他們所出的價格。真正令人震驚的是,每次我組織這個游戲,幾乎毫無例外,無論他們選擇怎樣做,都會發生少數人的做法和別人不同;無論他們選擇6美元/4美元、5美元/5美元、7美元/3美元,還是8美元/2美元或其他分法,他們環顧周圍的同學最終都會驚訝地發現,沒有一種特定的分法明顯多于其他分法,就像瓜分“撿到的”10美元這樣容易,沒有一個協商一致的分法是真正“公平”和“理性”的。
做完這個小游戲之后,我站到教室前面,得出了一個他們并不愿意聽到的結論:每一位學生的理由都是百分之一百非理性和情緒化的。
“什么?”他們說,“我做的就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隨后,我給他們分析為什么他們錯了。首先,大家的分法各異,怎么能說大家都用到了理性呢?結論是他們并不理性,他們假設對方也會有和自己一樣的理由。“如果你在談判過程中認為對方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那你就錯了。”
我說,“那不是感同身受,而是把你的想法強加于人。”
隨后,我進行了更深入的講解:我問他們為什么沒有人出價1美元,這對建議方來說是最理性的出價,在邏輯上接受方也是不能拒絕的。如果建議方這樣做,而接受方拒絕,將會發生什么,為什么接受方還會拒絕呢?
“任何超出1美元的出價,其實都是情緒化的決定。”我說,“對接受方來說,拒絕1美元,結果最后什么也得不到,難道這樣的結果比得到1美元要好嗎?難道是經濟規則發生了突變?”
我的學生都堅信自己是理性的人,但實際上他們并不是。我們所有人都不是,我們都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情感在做決定時是一個必要的因素,讓我們忽視自己的風險。我的學生終于明白了這一點,但從他們眼中可以看出他們深受打擊。
在《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人腦》(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andtheHumanBrain)一書中,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Damasio)解釋了一個他的顛覆性理論。通過研究大腦情緒生產部分受損的人,他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往往無法做出決定,他們能形容從邏輯上應該怎樣做,卻無法做出哪怕最簡單的選擇。
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用邏輯進行推理,靠近一個結論,最終做出決定的卻是我們的情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摘自《掌控談話》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相關新聞
- 2020-03-26從來就沒有公平的事
- 2020-03-19從1到M:讓企業走出去的國際戰略畫布
- 2020-03-13女人也要學會談判
- 2020-03-16對于這十二個壞習慣,你不妨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