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 / 臺海出版社 / 2016
包括韓立挺。我們村確實有這樣一個長者,活得時間非常長,一輩子德高望重,我們對他都像對神一樣地恭敬,后來他去世了也埋在墓地里邊。
當我想到這幾人的時候,慢慢這本書的框架就出來了。從那些最初星星點點,慢慢變成一片草原,或者說像一棵樹一樣有機地生長在一起。
草地:《四象》這本書的腰封上,描述這是您寫作以來最有沖動也最壓抑的一次書寫。不僅是結構和語言的尋找,還想找到“親人相逢般”的過去與現在、愛與痛的交織。能不能再詳細解釋一下這句話?
梁鴻:因為我母親去世很早,所以我年復一年在墓地里面來來往往。可能會對墳墓、死亡更加敏感。上墳的時候,我們也會經常談起里面的親人。當你在墳頭談論起他們的時候,他們就仍在活著。
這種感覺其實對鄉村而言可能更加明顯,但也不是說城市就沒有。因為鄉村和大地相關,跟原野相關,墳頭又在原野之中,你的生活也在原野之中,所以鄉村一直處于一種特別自然的環境中。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這樣一個狀態,這也是我特別著迷的一點。
鄉村的孩子應該都會有這種感受,我們的生和死是在一起的,村莊前面是活的人,村莊后面是去世的人。所以說生與死從來都是在一起的,處于一個沒有完全割裂的狀態。
所以,當我在父親墳前時,突然就感受到了逝者的那種生命力,依然頑強地影響著活著的人,這是我特別有沖動想寫的。
為什么又很壓抑?因為寫一個地下之人,真的很難。他要干嗎?他想干嗎?你想讓他干嗎?你想讓那幾個人來表達出他本來的自我,他們都在地下躺著幾十年了,他們該怎么表達自己?你得想象。
比如韓立閣這樣一個190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他是大地主家庭出身,留過學,回來從政,倡導革新,大時代都經歷過,但最終那么一刀,他的命就沒了。他自己會怎么想他的命運?你得替他設想。
至于“親人相逢般的過去與現在、愛與痛的交織”,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們在地下孤獨地躺著,希望被發現,希望他們的聲音被傾聽。類似于親人在暗夜相逢一樣,找到了同路人,找到那種情感。所以我想暗夜之中這三個人(韓立閣、韓立挺、靈子)一直在等待,等了那么長時間,終于等到韓孝先這樣一個人,給他們一個重生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攜帶著各自的記憶,攜帶著各自的痛苦和渴望。
其實寫這些想表達的還是現在的一種精神狀態。現實中一種很荒誕的存在,現代秩序的失控,或者說靈魂的虛空。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一直在想的問題。
我書里也寫到,當韓孝先成為“大師”后,每個人對他都特別恭敬。難道人們不知道韓孝先是假的嗎?難道就那么愚昧,真覺得來了一個上帝、一個大師?但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種慰藉,所以才造成整體的一種荒誕。最后韓孝先被關了起來,變成一個被觀賞的大師,這也是特別荒誕的一種行為,也恰恰是我們當代社會的一種表征。
草地:《四象》這本書在您的村莊書寫系列中處在什么位置?
梁鴻:這本書依然是梁莊故事的一部分,但又不只是梁莊的故事。盡管這本書可能里邊有亡靈、有精神病人、有癲狂的語言,但我最終目的還是想表達現實,想傳達我對現實的感受。
關于寫作
鄉村寫作不可能窮盡,得看有心人
草地:虛構與非虛構,您更喜歡哪種表達方式?
梁鴻:很難說我更喜歡哪一個。虛構和非虛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根據題材和需要來選擇。比如《四象》,因為我一開始想的就是那樣一個意向,所以自然就是小說。如果采取非虛構的方式,就沒法寫,因為地下的人怎么可能說話?再比如《中國在梁莊》,我一開始就想一個真實的村莊,所以自然就是非虛構寫法。
包括《梁光正的光》這本小說,我覺得這樣一個虛擬的父親,可能是所有人的父親,他的缺點、他的優點、他的那種永遠無法照亮別人的光。如果是非虛構的寫法,比如寫我自己的父親,可能就有很多綁手綁腳的束縛了。所以這時候只能用小說的形式來寫。如果有一天,我想寫我真實的家庭,那我一定得老老實實按照一個非虛構的框架來寫。
梁鴻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7
草地:對于中國鄉村的書寫已經數不勝數了,您覺得鄉村書寫是否還有可挖掘的余地?
梁鴻:我覺得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其實都沒有窮盡不窮盡的說法。即使鄉村已經消亡了,但是鄉村所塑造和影響的生活方式并沒有消亡。最起碼,鄉村作為人類經驗之一并沒有消亡。
我也并不覺得調查類的鄉村寫作,或者說這種非虛構的寫法就已經窮盡了,就看有沒有好的作者。那么一個龐大的,幾千年以來影響著中國人生活和思想的環境,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窮盡了?我覺得以后肯定還會有好的作品出來,得看作家怎么去琢磨。
草地:就鄉村寫作這一方面,您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梁鴻:其實我的寫作比較雜,我自己看人類學、社會學的作品比較多,比如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等人類學著作,也有歷史學方面的如《叫魂》,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等等。當面對一個真實的鄉村時,想的是所面對的場景,而不是該用什么方法來寫,用誰的方法來寫。我的鄉村寫作肯定受了很多很多前輩的影響,他們多多少少都以各種各樣方式來影響我。如果說受誰的影響最深,一下子還想不出來,但我吸取了很多前輩的經驗。
相關新聞
- 2020-04-13迎接第二十五個讀書日 冰心文學館首次直播進校園
- 2020-04-13在海派小說中讀上海城市的生長
- 2020-04-13無錫圖書館開建“家譜館”方便群眾查譜
- 2020-04-13馮驥才:疫情期間終于有完整時間創作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