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時間下的詩意勞作——《跟著節氣過日子》讀后
作者:張志春(陜西師范大學教授)
長安初雪時分,空氣格外新鮮,偶有機緣讀到《跟著節氣過日子》一書,遂想到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這樁事兒。想成著或許因此而起,其中的意義與價值真有好多可說道的。而打開一看,卻見別開生面,不是科普二十四節氣知識與原理的鉤沉考釋,也不是大概念運演的高臺講章,而是以二十四節氣來籠罩與框束總體格局,以摯友對坐隨意敘談的口吻,舉重若輕,娓娓道來,敘述著在過去不怎么起眼的小群體——手作匠人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癡迷與追求。這就新鮮了。
首先,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統領全局,架構全書,喚醒著特有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縱深感,更有針對時弊而有所激揚的對話感,甚至會引發跨越式的代入感。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時間維度,文本敘述從此出發并籠罩全程,確有新意,亦有深意存焉。我們知道,時間是一種變化的過程。因其性質,可析為自然時間和人文時間。自然時間是自在的存在,一種直線式的兩端無限延長的流動式的存在,它是自然萬物的展示過程。而人文時間,則是時間的人文知覺,以心來度量,以不同的需要和理解來感受的時間。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仿照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所創造的獨特的時間刻度。這是自先秦以來中國人所編制的太陽歷,即純粹陽歷。而時間之所以能貫以人文,并非源起于純然抽象色彩與概念的涂抹與籠罩,而是歷代先賢具體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疊加,且如同水波蕩漾,活態地傳承于我們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
在傳統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節點,都是重要的時間坐標。它不只是民眾表達自己信仰與情感的凝聚點,也是傳統延續的加油點,更是實在的生活藝術指導日。無數代人的努力,無數工匠手作之美的積淀,使得時間有了形體,有了空間,有了線條、色彩、溫度和味道。它涵蓋廣泛,包羅萬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歲時年節,人生禮儀,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仿佛“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一般無邊無際,浩瀚無涯。而著者正是以這樣的立場與口吻,品咂著生活情境中手作之美可以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從而使得細微物件中的幽深意味與啟蒙色彩脫穎而出。這樣,她深思熟慮,四兩撥千斤,獨選30余位手作匠人及其單一作品來敘述,就很自然了。就自成譜系的二十四節氣來說,作為人文時間的標本,其特性就在于它與人生現實的關聯。此刻穿古而今,仍有著落在實處的情景與魅力,仍在發揮著活態的效應;就手作匠人而言,作為一人一事的特寫般地呈現,實實在在,便突破以往那種遠鏡頭式的朦朧,集束般高度清晰地突兀而來,便有了群體的刷新般的形象與別致感受。特別是將其置于二十四節氣的語境之下,置于全球化的語境之下,看似散漫無邊的手工作坊式的勞作與追求便立刻有了光彩,仿佛漫天星斗輝映著現實與歷史的夜空。如此敘述立場,如此篇章結構,如此焦點捕捉,都是耐人尋味的。
緙絲勾稿
其次,通讀一遍,便覺字里行間滲透著著者的一種理念,即旨在透過手作之美的工匠精神,讓其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以及信仰。而這一文化空間的建構,須得手作匠人才可實現。譬如家釀米酒,曾陪伴著祖先,也陪伴著我們,亦將陪伴著我們的后代子孫。文本的敘述策略,較少周旋工藝技術的環節,亦少釀酒者品性的呈現,而是鞭辟入里直指人心,指出米酒竟是藏在中國人骨子里的酒,它的品味契合國人的味蕾,也符合國人養生的觀念,是與唐詩宋詞一樣散落在山水間的精靈兒,品咂米酒,就是致敬傳統的表達方式……這就真的說到國人心靈的柔軟處,真的走心了。倘若追溯歷史,也真是。米酒就是周代文獻所記載的清酒。歷代吟詠,蕩氣回腸。就其地域而言,數千年來覆蓋黃河長江流域,豈止一片江南?彩陶青銅,無不斟滿,金樽高舉,源遠流長。李白在長安不就是大喝清酒么?杜甫《酒中八仙歌》的旋律與節奏中不就是彌漫著清酒的芳香么?盛唐詩歌的吟誦處,哪里不是“金樽清酒斗十千”呢?著者說:“酒的釀造其實是一種時間的藝術,也是一場微生物的華麗樂章。每一次釀造都是水、曲、米、溫度、時間等各種不同屬性的綜合平衡。”直至今日,鐘南山北麓的長安鄠邑一帶,不少村落每逢歲時年節人生禮儀,仍家家釀制清酒,且配以中草藥,家家私藏配方,各有特色,大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意趣。古人不見今時酒,今酒配方醉古人。一杯在手,自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趣。想世間事物的感應,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這不就是自古傳承而來的生活態度與信仰么?米酒的釀造者似因此而有了推諉不掉的使命感,品嘗者亦不難體會到穿越時空親近前賢的溫煦感。從某種角度說,這不就是精神家園的建構么?
再譬如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或驚異于我們身邊如此特別的制陶工藝,便著意將這兩千多年歷史的砂器,加入當代生活美學,重現于我們的日常;或敢于辭去公職,在荒山峭嶺中尋得一枚特別的茶葉,讓遠古民眾智慧的創造之物,再回歸到生活中去,讓更大范圍的人們通過這個物件,這個生活細節,思接千載,俯仰古今,進行一段跨越時間、空間的對話。這種詩意追尋的表述與守望,實質上是一種責任感,一種看似平凡的擔當,一種看似尋常卻奇崛的拓展。
作者成琳如此敘述,也是她發自內心的贊許與推崇:“藝術應該進入生活;生活美學不是一種高調,而是在飲食起居、生活吟味中實現,在與知交好友過從往來中實現,在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實現。”在這里,大都是享受過高等教育眼界大開,創造力極為豐沛的年輕人,沉靜下來,執著于傳統技藝的鉤沉、挖掘與重構。于是,令人為之動容的情境紛至沓來。
《跟著節氣過日子》成 琳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或在深山老林精心建構自己聽風枕泉的民居,讓每天都成為新的開始;或棲居深山,堅守自然紋理的木器物件,想象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樣子,堅持手工的質感;或挖春筍,煮熟、壓榨、曬干,堅持歷時半年傳統的工藝流程,使之成為獨特的美味;或苗族、侗族的傳統數紗繡錦繡,將平靜的內心融入一針一線,繡出開滿小花的山坡;或手作花生酥糖,尊重食品的本味,相信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人而非機器生產的,從而重拾食物的美好;或復興緙絲,讓曾封閉于深宮的技藝漸漸融入大眾的生活用品之中;而打籽繡這一度失落的傳統工藝,從山鄉小院繡到遠方,讓都市人重新直面生活美學的日常呈現……
在這里,手作匠人身心合一,與天地渾然無間,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人常說心靈手巧,手巧者心必靈。手作的過程,便是全身心地投入且沉浸于生活物品的創造與欣賞的過程之中。顯然,現代分工帶來效率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枯燥時間與情趣失落等弊端,會在此際得以浸潤與超越,消失于無形。因手作匠人既設計又踐行,胸有成竹,原材料轉化為成品的全過程一直在心中在眼前在手中渾然一體地變化推進,構思、設計、制作、修正直至成型,這一系列的呈現過程,便是從心理到踐行,從情感到理智,從技術到審美的反復糅合過程,是心靈一片清澄的過程,是審美新感性不斷累積的過程。不難設想,這里既有審美趣味的激活與波動,也有技術能力的落實與修煉,甚至看似繁重的體力勞作,實際上有著好奇、冒險、擔心、沉靜、否定、驚喜、欣賞等系列情緒反復糾纏的心路歷程。從初始的憧憬到后來的回味,物品從無到有的制作過程,在這里成為多重復雜而余味悠長的心理震蕩過程,最終都否定之否定地螺旋上升,成為肯定自我的歡樂節奏與旋律,成為自我價值實現的甜蜜回憶。順天而行,應時而作,愈成功而愈淡泊,內心一片澄明,生活與工作節奏頗為舒緩,一切都籠罩在二十四節氣的清風明月之下,創造的過程都成為踏歌而行的過程,這豈不是一個令人欣賞甚至心往神追的就業群體?可以說,這才是重塑手作匠人群體形象最著力的大手筆。
把古瓷片寫進詩里
再次,我們欣喜地看到,雖然只寫到春季一冊,至少還有夏、秋、冬季更多的群落等待描述,但這里已成功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手作匠人群體。他們有所擔當,超越了既往而照亮著未來。他們樂在其中,不只追求天人合一而且追求身心合一,因癡迷與從業高度重合而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他們自覺自為,并非既往那些迫于生計的小伙計小相公,而是年輕享受過良好教育且自由度極高的奮斗者;他們胸襟開闊,并非刻板印象中不無貶損指稱的小爐匠、小繡娘、小老板、小商販、小業主、拾荒者……而是重啟生活興味超越前現代超越現代的前衛型人物,引領著時代潮流的支柱型人物;他們精雕細刻,不僅有技藝推衍,更有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他們是哲人,是詩人,更是重構生活模式的設計師與踐行者;他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守望家園而不做井底之蛙、夜郎之君;他們埋頭建構,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都傾注于一雙智慧之手,而立足之點,仍不時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著詩與遠方……在這里,一幀刺繡,一片茶葉,一件木器,一個把玩,不只是自身價值的實現,不只是對周圍生活境界的提升,還有對遺忘在角落里的歷史性智慧的重拾與尊重。手作匠人是中國式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者,也是中國日子的最好踐行者。
難道不是嗎?事實上,人類生活境界的提升與閃光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個群落智慧的勞作,得益于其技術建構與藝術目光的支撐與照耀。寫到這里,忽而聯想到橫渠四句的宏大誓愿,從某種角度來說,倘將如此這般的手作匠人代入,將從中感知的工匠精神代入,便會煥發出嶄新的意義。想想看,手作美器,使天然之物有了溫度與情感,使高天厚土有了意趣;使自身,更使更大范圍的平民百姓更為便捷優雅地安身立命;使歷代先賢積淀在物件上的智慧與創造不致湮沒而得以挖掘傳承;使千秋萬代得以從容自在,安居樂業。詩意不在別處,這就是微小而堅實地建構;精神家園不在別處,這就是路徑寬闊地追尋。它固然以物的呈現可以把握,可以觀賞,可以品嘗,可以穿戴,可以饋贈……但卻是淡漠了物質陶醉而著意于精神審美,使人沉浸其中而不知此身何在。總之,這些與生活相融渾然一體的藝術,是屬于精神生活的藝術,就應該敲開千家萬戶的大門,與你我他這些朝夕相處的蕓蕓眾生的衣食住行親切對談。這樣,如同將鳥兒放歸密林,魚兒歡躍水中,禾苗根植于土壤,生命以自在與舒展的狀態歡愉于天地之間。真可謂“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認真琢磨起來,或許只有這樣的生存、生活與生命,才值得沉浸與歌頌。
(本文圖片選自《跟著節氣過日子》)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8日 09版)
相關新聞
- 2020-04-09書中,我就是自己真正的英雄
- 2020-04-01讀者來信:期待發行業制定書店門市標準
- 2020-02-09文字的敵人不是火焰 而是遺忘
- 2020-02-06聽沅汰給你講過年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