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上的燦爛

礬山小鎮 孫新尖攝
礬山不是山,是我故鄉小鎮的名稱。
造物主竟然如此眷顧這個偏遠的浙南小鎮,礬山已探明的明礬石儲量達2.4億噸,占全國80%,世界60%,遂有“世界礬都”的美稱。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四十年間,“明星牌”明礬就已經聲名遠播,大量使用于造紙、制藥、印染、凈水、食品添加、水產品腌制……
礬礦是溫州最正宗的產業工人發源地。鋼釬與巖石的磨礪,捶打出礦工的錚錚鐵骨與百折不撓的秉性;結晶池脫胎換骨般的提煉,賦予礦工純凈、樸實的心靈。
小鎮雖小,卻因為是礦區,早早通了公路,架了電,還有工人文化宮和業余籃球隊。印象最深的是,1957年礬(山)靈(溪)公路通車,午后,一輛卡車從水尾山腳徐徐駛來,停在新落成的汽車站前。人們圍著這個“怪物”指指點點,它沒腿,怎會走路?
1969年我離開小鎮,應征入伍。
多少次被人問起“哪兒人”,答曰“礬山人”,并不忘補充一句:“家鄉盛產明礬。”“明礬?”對方還在疑惑間,我又說:“明礬可以凈化自來水。”“哦,明白了,明礬還可以炸油條。”對方恍然大悟。
世世代代的礬山人,以明礬為生,與明礬共榮。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一天,明礬會帶來煩惱,會造成危機,明礬甚至將家鄉的父老鄉親逼上絕境。
礬山采煉明礬開創于宋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礬礦一直遵循《天工開物》所記載的“水浸法”煉礬技術,沿用“焙燒”“風化”“溶解”“結晶”四道工藝。這種古老的、粗放式的生產模式,其產生的礬渣、礬漿、礬煙等“三廢”,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雪上加霜的是,明礬的主要用途是自來水凈化,可前些年,自來水凈化已經找到了更安全、更環保的替代品;有關部門還下文禁止明礬作為食品添加劑。為了保住幾千名工人的飯碗,礬礦苦苦掙扎了幾年。礬礦像是打了敗仗,這回是輸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科技上,老工藝、老產品,必然會被淘汰。
礬礦不得不宣布停產。礬礦停產,不是因為資源枯竭,而是作戰略性的資源儲存。
能吃苦、有闖勁的鄉親們開始自救。他們精通礦山井巷技藝,很早便走出大山,參與礦業、公路鐵路、水利水電、軍工等隧道工程建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遠及世界十幾個國家。然而,這僅僅是勞務輸出,無法根本解決礬山本身的“短板”。
有一年回家鄉探親,鄉親們告訴我,有傳聞準備將礬礦廢棄的礦洞,改做城市的垃圾填埋場。
“礦洞怎能埋垃圾?”
“不能讓垃圾污染礬山人后代。”
“‘世界礬都’不能敗在我們手里。”
百年老礦,難道真會因為明礬而衰落?
礬山的下一步該怎么走?礬山的明天會是怎樣?從鄉親們熱切的目光中,我強烈感受到一股激流在涌動,渴望變革,期待涅槃,卻苦于還沒找到最佳突破口……
哲人說:“如果自己的腦袋不夠用,那就去借用別人的智慧!”
鶴頂山杜鵑花開時節,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中國代表、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專家應邀來礬山考察。
在幾百年明礬采煉留下的礦洞口、煅燒爐、風化沉淀池等多處采礦、煉礬、附屬建筑本體等遺址前,世界工業遺產研究專家久久不愿移步,兩眼一次次發亮:礬礦遺地因其礦種的唯一性、生產工藝的獨特性、遺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富有特色和保護利用價值的。他們向礬山人指出了一條礬礦轉型的新路——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
2014年5月,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主席P·E馬丁攜專家組來到礬山,考察后,馬丁說,礬山礬礦遺址的專有性、唯一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稱贊“這是一次神奇美妙之旅”。
根據《下塔吉爾憲章》,工業遺產具體指:“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廠礦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記錄了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重要信息,根據該定義,礬山礬礦諸條件基本符合。
礬山人如夢初醒,原來身居寶山不識寶!礬礦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的夢想,點燃了礬山人壓抑已久的激情。
新街橋頭成了民間申遺“論壇”:
“申遺有甚好?”
“申遺成功了,來礬山參觀的人就多了。”
“人來多了人氣旺啊,礬山會變成旅游勝地!”
“真不懂那些老礦洞、老高爐,怎么一夜間就變成‘文化’了?”
“申遺成功不成功另說,關鍵是要將礬山的歷史和文化保留下來!”
政府申遺。
民間申遺。
百姓申遺。
礬山的老百姓將申遺看作是自己的事,發自內心想去做,申遺將礬山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一位小學生放學回家,一進門便對爺爺說:“阿公,你過去當礦工有甚故事嗎?我幫你記下來。老師說了,申遺需要老故事。”
一位退休老工人自學作畫,將煉礬歷史和工藝畫成了連環畫,留與后人。
礬山人脾氣急,申報晚了會被別人搶走似的,民間自發成立了“礬山礬礦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研究促進會”。礬礦博物館、礬都礦石館、礬都奇石館、礬礦“礬文化”體驗基地等場館先后建成、開放。
最重要的是將那些老礦洞、老廠房、老物件、老工藝、老故事完好無缺地保留下來,而這些,都需要老百姓參與。
申遺還在緊鑼密鼓之中,去年10月,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礬山礬礦遺址”赫然入列。
我又踏上家鄉的土地,遇見熟人,首先被告知:“礬礦成國寶了!”
傍晚,再次走進福德灣古街。這個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古村落,已經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走在古街包漿的石階路上,兩旁是爬滿古藤的青石老屋,一股淡淡的鄉愁不由得從心頭涌起。
不遠處,便是“礬山礬礦遺址”的核心區:采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遺址和傳統民居依次布列。這些浸染著過往歲月的風霜雨雪,承載著老一輩產業工人難以割舍的記憶的遺址,是礬礦從古代、近代至現代工業發展的見證。
我注視著這些歷經幾百年風雨剝蝕、依然默默挺立的遺址,耳旁似乎傳來礬礦采礦工獨特的軟錘號子,看到煉礬車間結晶池里晶瑩剔透的明礬珠……遺址無言,可此時此刻,我卻分明感受到了一種智慧、力量和精神。
遺址是古代先人留下的腳印,我們將踏著他們的足跡走向明天——歷史就是這樣一截一截地延續,文化也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
落日的余暉,洋洋灑灑,燦爛無比。
(作者:黃傳會)
相關新聞
- 2020-05-11青州緣未了
- 2020-05-11詩意的幸福在城市穿行(報告文學)
- 2020-05-11焦裕祿蘭考上任記
- 2020-05-08醉花陰 疏勒河十景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