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讀書寫作對生命的滋養

在今年世界讀書日,我出版了新書《我是故宮“看門人”》,有的朋友向我表示祝賀,還說我近年來是高產的作者,不僅出版了很多專業著作,而且也有作品面向大眾讀者。其實,“讀書加寫作”是我多年以來的生活習慣,每天必須讀上兩三個小時的書、寫上一些東西,幾十年下來,自然而然就寫作出版了幾十本書。每天吃過晚飯,沏上一杯茶,攤開喜愛的書籍,打開電腦,這是我每日最美好的個人時光。
長期以來,我面對的工作任務一直比較復雜和繁重,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因此保證讀書時間就成為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慢慢地掌握了一套應對的辦法,一是密切結合正在進行的工作來讀書和寫作,形成“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的習慣,也就是帶著研究的意識來推動工作,帶著課題的意識來破解難題,相互促進,收獲很大。二是想方設法擠出時間用于讀書和寫作。如果不能針對閃過的想法及時停下來深入思考,如果不能面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靜下來深刻反思,必然會陷入疲于應付、不堪重負的境地。因此,讀書、思考、寫作、歸納成為每一天的必修功課。將考察的感想、調研的體會、閱讀的心得及時記錄下來,這是一次次思緒的梳理,也是一次次認識的深化。
今天,我們處在影像和電腦時代,習慣于讀圖和點擊鍵盤,按動手機接收信息,但是對于閱讀能力,只能加強,不應消弱。今天閱讀的內容早已從無所不讀的泛讀時期,進入有所挑剔的選擇時期,更加注重理性閱讀。
目前我對于讀書的范圍有所選擇和約束,在專業方面,主要閱讀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方面的圖書;在事業方面,主要閱讀文物和博物館方面的圖書;在趣味方面,主要閱讀文學和文化藝術的圖書。帶著需求和問題意識讀書,可以啟發思考角度,完善知識結構,更能從閱讀中得到幫助。堅持閱讀與思考統一、讀書與運用結合,根據不同內容進行分類歸納,才能“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孤立的東西變為關聯的,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的,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
事實上,任何理論問題都源于現實問題,任何現實問題都蘊含理論問題。以理論的方式面向現實,揭示出內在規律,就總會有讀不完的書、想不完的道理、寫不完的體會。樂此不疲、欲罷不能,成為長期以來生活的真實寫照。長期保持讀書的習慣,可以感受到對于生命的滋養和呵護。對于事物探究的興趣是讀書的基礎,如果沒有探究的興趣,也就不會有真正的讀書生活。反之,只要對讀書形成趣味,就必然能夠從中享受快樂,讀書的愛好也就具有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始終認為閱讀是一種精神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享受,能夠幫助我們全方位地認識人生、了解社會、探索未來。
肖復興老師說:“像我們那一代人,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都會有自己關于讀書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16歲的我從農村回到城市,成為北京遠郊一座工廠的工人,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強的8年時光卻無學可上,渴望讀書的心情,恐怕今天年輕的朋友們難以感受得到。但是我還是始終感恩2年農村生活、8年工廠經歷,帶給我終身受益的生存智慧,沒有荒度。上世紀70年代末,對于25歲才進入大學校園的我來說,“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成為讀書的動力;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本科留學生,“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成為讀書的動力;進入新的世紀,將近50歲還能和年輕同學在同一教室讀博士研究生課程,“人生能有幾次搏”成為讀書的動力。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應伴隨終身,既不能著急,也不能松懈。豐富的書籍就像一雙巨大的手,始終推動我快樂地面對新的一天,滿懷信心地走向明天,人生永遠有如此強大的后援力量,多么幸福。中國文化歷來崇尚讀書。讀書和美好生活本來就緊密聯系在一起,因為讀書是通向內心寧靜的一條捷徑,滋養精神生命,讓人們真正感到幸福。
生命有限,讀書需要動力,需要目標。人生關鍵節點往往只有幾個,感恩祖國、感恩時代,感謝恩師、感謝同仁,使我遇到這么多讀書的機遇,使我得以“如饑似渴”“心無旁騖”地讀書,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一路走了下來,不斷滿足永不知足的“讀書癮”。“身體靠鍛煉,心靈靠讀書”,閱讀是一種享受,更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心靈交流。
?。ㄕ怨蕦m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于“4·23”世界讀書日的主題發言。本文略有刪減。)
相關新聞
- 2020-06-18紀念常書鴻逝世26周年 《此生只為守敦煌》推出
- 2020-06-18基層黨務工作實用指南
- 2020-06-18風險防范應急救援 《應急管理——領導干部讀本》出版
- 2020-06-17第二屆呂梁文學季啟動籌備工作 增設兩項本土榮譽獎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