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滄?!罚河袦囟鹊纳洃?/p>
《家事滄桑——外公外婆家族的百年老照片》
鄭建邦 著
團結出版社
蘇珊·桑塔格曾說,“只要時間足夠久遠,所有的照片都會變得有意味和感人”。
《家事滄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收錄了作者鄭建邦的外公外婆焦實齋先生、金一清女士及他們的家庭自1915年至2015年整整100年的家庭生活照片。作者鄭建邦以質樸雋永的筆調,記述了外公外婆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片段。親人音容躍然筆端,神情畢現,字里行間卻躍動著大時代的波瀾。
定格于瞬間的老照片,是歷史長河中濺起的浪花,更是歷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那些特定的場景與細節(jié),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鄭建邦先生的外公焦實齋先生、外婆金一清女士的一生,歷經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社會主義新中國,他們和他們子孫們的生活,始終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因此,《家事滄桑——外公外婆家族的老照片》從家事的視角真實再現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所經歷的坎坷和浩劫,讓我們獲得了正襟危坐的教科書之外的鮮活而生動的感性歷史。
作者的外公焦實齋先生,1899年出生于河北井陘的沒落地主士紳家庭。1923年,聰穎、勤奮的外公從北京高等師范畢業(yè)后,由于學業(yè)優(yōu)異,被分配到北洋政府交通部天津扶輪中學教授英文,他有學識,見識廣,善交際,口才好。
可是就這樣一位儒雅的書生,在國難當頭之際,擔任了武漢國民政府與北方國民黨組織的秘密交通員。這期間,外公幾次歷險,卻都化險為夷。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外公毅然舍棄優(yōu)渥的教授生活,冒著日軍的炮火只身南下隨軍抗日,抗戰(zhàn)期間,外公先后出任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度加爾各答辦事處主任,負責與英美盟軍的聯絡事宜。北平和平解放后,外公作為傅方三位代表之一,參加了由葉劍英同志領導的“北平聯合辦事處”,為北平的和平移交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外公以滿腔的政治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先后擔任政務院參事,國務院法規(guī)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革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依我看來,外公心中有對祖國的大愛,凡事有大是大非的標準和尺度。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個人得失無足輕重。一個人總歸把這些事想清楚了,處理明白了,就能抵御誘惑,有所取舍,人生也就不會犯什么大的錯誤。”鄭建邦認為,外公具備了這些品德和情操,這是他留給后人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外公最為可貴的,應是一生注重做人的大節(jié)。
作者的外婆金一清女士1908年出生于北京一個敗落的清朝貴族家庭,性格剛毅果敢,極有膽識。年輕時支持外公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抗戰(zhàn)時期一人帶著四個年幼的兒女從北平輾轉數省撤往大后方,一生無所畏懼。作者的筆端流露無限的懷念與敬佩:“論起這方面的膽略和氣魄,在我們這個家族中,恐怕沒有誰能超越外婆了。”更令作者敬重的是,無論環(huán)境多么艱難,外婆沒有放松對子女們的讀書要求。那時她租賃或購買定居之所,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孩子們上學讀書是否方便。“古有‘孟母三遷’,外婆也許就是現代版的孟母吧!我的母親和姨媽、舅舅們之所以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除了國家和社會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也應歸功于我的外婆。”
家與國是息息相關的。作者講述的只是家庭故事,折射的卻是特定年代里普通中國人的共同命運。讀者不難從中聯想到自己以及父輩或祖輩的某些經歷,體悟似曾相識的人生況味。作者能以照片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現百年生活記錄,確屬珍貴。更為難得的是,該書既挖掘了照片本身的文化信息和歷史信息,又擴大了圖片本身提供出來的信息。
鄭建邦用準確又飽含深情的文字,將老照片中豐富的信息還原并解讀出來。規(guī)整井然、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歷史”,經照相機的瞬間定格,都變作了斑駁陸離的流光碎影,在眼前躍動,仿佛伸手可觸,傾耳可聞。
圖文并重的呈現,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老照片的文獻性。外公外婆以及子女早年間的合影,照片中的兒女情長與裝扮,很耐人尋味,當我們讀過隨附的文字,對他們的風雨人生有所了解之后,再回頭來打量這些照片,又有新的感受。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使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焦實齋,以及堅忍有膽識的金一清,飽滿生動地立在讀者面前,既是再現那一段歷史中家庭生活的蹉跎和苦難,也是近現代中華民族所歷經的戰(zhàn)亂和動蕩的真實再現。
頗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并不為尊者諱、為逝者諱。他寫道:“外公外婆是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患難夫妻。外公是教育家、政治活動家,除了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從來不理家事。外婆是這個家庭的真正守護者和經營者。”然而,外婆晚年脾氣暴烈,外公每每遷就退讓。“開始我并不理解,甚至心中還為外公感到不平,后來自己年紀大了,對于老夫老妻之間的這些情感問題,開始有了真正的理解。我想外公心里應該很清楚,如果沒有外婆,他的這個家庭早就解體了。對老伴兒遷就一些,也許就是一種精神或心理的補償吧!”
這些日常中的斑駁碎影顯然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兒,使我們對照片中的人物認識更為豐滿立體,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以往歲月的認識。這是照片之外所承載的帶有溫度的生命記憶。(作者 張振勝)
相關新聞
- 2020-06-28《卡爾維諾年代》:解開文學大師的創(chuàng)作秘密
- 2020-06-17蘇州女作家翟之悅小說集《如水似鐵》上市
- 2020-06-15圖書《厚土中國》聚焦精準防貧
- 2020-06-15《金銀潭抗疫紀事》正式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