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經濟與金融創新
□書評人 李杰
從目前全球大流行的趨勢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會影響到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蔡昉教授在其主編的《“大流行”經濟學:應對疫情沖擊與恢復經濟增長》一書中,從生產制造供給和消費需求兩方面,分析了疫情對于“三農”、就業與民生、中國與世界經濟長期走勢的關系。蔡昉教授提出,中國經濟在復蘇的過程中,既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隨時掌握全球疫情最新進展,及時反應,也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守住底線不放松。這就是說,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經濟復蘇部署和推進需要適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政策抉擇應該在處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之中進行。從目前疫情控制的現狀來看,中國或將率先實現經濟復蘇。中國將疫情控制得較為成功,具備經濟復蘇的條件。此外,中國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能及時修復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為其他國家抗疫提供醫療設備和治療經驗。同時,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及其潛力,還將為隨后的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巨大需求。
除了對消費市場的刺激和復興之外,基建投資也是擺脫疫情、恢復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在《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一書中,國務院參事徐憲平領銜的課題組,在粵港澳、長三角、北京等地調研,與40多家政府部門和60多家重點企業面對面座談交流,將“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劃分為“新基建”發展的重要領域,而這其中,大型政企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是決定“新基建”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在推進金融創新的同時,更注重全球經濟的穩定、中國民生的福祉。在《中國金融創新再出發》一書中,黃益平教授領銜的《徑山報告》課題組,圍繞“金融創新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金融服務要適應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當下中國發展模式已轉變為創新驅動型,而創新是一項長周期、高不確定性的活動,但傳統金融卻要求短周期、低風險、高回報,所以金融服務,從業務模式到金融機構再到政府監管,都需要創新。
除了金融創新進一步助力于增長模式轉型、服務實體經濟之外,在《中國:理想經濟增長》一書中,周天勇教授認為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才是改革的關鍵,也是順利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最有效路徑。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中小企業,而這其中絕大多數又都屬于民營經濟。在胡德巧主編的《中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一書中,將2005年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部門出臺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的政策性文件匯編在一起,無論是對于目前在恢復期的民營經濟,還是對于研究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的學者,都標明了發展方向和原則底線。
相關新聞
- 2020-07-08鑄造信仰者的初心豐碑
- 2020-07-08向溫柔而強大的守護致敬
- 2020-07-07讀章開沅先生的《走出中國近代史》
- 2020-07-07賀捷生《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溫情展現先輩的初心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