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要有文化傳統“打底子”
經典人物是中華歷史文化血脈傳承不斷、源遠流長的重要力量。徐悲鴻1930年完成的大型歷史題材布面油畫《田橫五百士》,就是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悲壯場面,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資料圖片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文藝作品社會價值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塑造什么樣的精神品格,是否達到了感染人和鼓舞人的目的。而精神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于作者對現實生活和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其中,對歷史文化的取材和演繹,已經成為當代文藝創作鍛造經典的重要路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深厚的文化傳統讓作品富有正大氣象
文藝是文化發展的特殊表現形式。文藝對文化有很強的依賴性,文藝創作必須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才能取得長遠發展。所以說,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打底子”,沒有人文精神的深度參與,文藝創作就成了沒有內涵的表現形式,這樣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就缺乏鮮活的生命力和恒遠的影響力。
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經典,都建立在對歷史文化精神深刻挖掘的基礎之上。在當代文藝創作中,對于歷史文化精華的萃取,日漸成為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把歷史上形成的可貴的民族精神融入創作之中,文藝作品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氣度才能不斷升華,彰顯出正大氣象。
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主角》,講述一個名叫憶秦娥的秦腔女演員,隨著改革開放從放羊娃到燒火丫頭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奮斗過程的沉浮史。作家陳彥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了20多年,對秦腔藝術的歷史脈絡、風格特點、價值取向等有自己獨到的認知和研究,對秦腔演員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境界有自己的深刻洞悉,所以他筆下塑造的憶秦娥是活生生的,是“一個帶著生命苦痛、從渺小的個體性存在和宿命般的命運輪回中掙扎而出的精神性存在,一個苦苦堅持守護自己心性、靈魂和生命空間的人,一個民族文化流衍賡續的堅忍卓越的維護者”。可以說,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成就了憶秦娥這個“主角”,也成就了陳彥的這部《主角》。
當下有不少的優秀文藝作品,傳承紅色基因、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品位,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并融入革命斗爭中最感人肺腑的偉大精神,催生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奮斗力量,為社會主義文藝的創新發展開辟希望之路。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文藝發展的力量和源泉,只有將優秀歷史文化精神創造性、藝術性地融入創作之中,文藝作品才能獲得真正的價值。
讓英雄人物成為時代的“代言人”
在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經典人物是其中既重要又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他們是中華歷史文化血脈傳承不斷、源遠流長的重要力量。這些經典人物,被歷代藝術家通過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不同時代的藝術經典。如徐悲鴻1930年完成的大型歷史題材布面油畫《田橫五百士》,就是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悲壯場面,著重刻畫了壯士們英勇不屈的精神風貌,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看這幅作品,我們無法控制胸中涌動的感情潮水,田橫的慷慨悲壯,使我們在徐悲鴻的藝術創造中得以充分感知。當時正值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的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以喚起民眾的信心和勇氣。當代文藝創作對經典人物的塑造更具典型性,因為當代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技法比過去更加豐富。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文化精神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現,又與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狀態相呼應,從而鑄就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對經典歷史人物的塑造中,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英雄楷模,歷來都是愛國主義的弘揚者和踐行者。英雄富有創造精神,同時又往往是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的“代言人”,是時代精神和時代氣象的“代言人”。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奮斗不息、永不言敗、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英雄人物應該在當代文藝作品中占據重要位置。這些帶著濃烈英雄主義的歷史人物,與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事業聯系在一起,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歷史感和使命感就變得厚重,賦予當下現實一種慷慨激昂的精神力量。在這樣的熏陶和感染中,當代文藝創作的精神品格得到升華。
無論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萃取精華還是塑造經典,都是從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中生發出來的。藝術家的情感指向和思想境界,決定著文藝作品的精神氣象和思想高度。文化精髓和歷史人物畢竟都是屬于過去式,在當代的展現需要通過藝術家的接受、理解、融合、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通過不同的媒介呈現出來、傳播開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對其生命力的重新激活,特別需要創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雙向深度參與,即達到情感和思想的高度契合。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無論文化傳統多么厚重、歷史人物多么偉大,藝術家的創造都不可能靈動起來、深刻起來。
所以,當代文藝工作者應該深入研讀歷史文化經典,知道自己的來路,明了歷史進程的脈絡,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中汲取營養,使之成為文藝創作的深厚根基。同時,也要對現實生活保持足夠的敏銳,在生活現場感知時代發展的蓬勃力量,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獲得藝術靈感和思想養分。只有這樣“左右開弓”,實現“兩條腿走路”,文藝創作才能真正立得住、傳得開、走得遠,才能真正實現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
相關新聞
- 2020-07-08多一個“埃德加·斯諾” 少一分隔膜與猜測
- 2020-07-08坐讀與走讀
- 2020-07-08網絡文學,乘風破浪正當時
- 2020-07-07道具中的歷史——評《馬桶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