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冒險的童年——讀《湯姆·索亞歷險記》

作者:宇舒
最近較熱的電視連續劇《隱秘的角落》,由三個小孩在一座山中偶然發現一起謀殺案引起。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就讀過的一本兒童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因為后者也有一個主要情節,就是小說的主人公湯姆·索亞與好朋友哈克貝利·費恩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
在小說中,因為害怕被兇手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湯姆、哈克貝利帶著另一個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弄得家里以為他們被淹死了,結果他們卻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湯姆終于勇敢地站出來,指證了兇手。
小說中,隨著湯姆指證印江·喬伊為真正兇手,這個故事似乎了結了,讀者的張力也似乎消解了。但是,印江·喬伊的逃跑又在讀者那里形成了新的懸念和張力。
小說中有一個情節,在一次野餐活動中,湯姆·索亞與他心愛的姑娘貝基在一個巖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饑寒交迫,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后來他倆終于成功脫險,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兇手埋藏的寶藏。
和《隱秘的角落》的主人公是個心思縝密、略顯陰郁的小學霸不一樣,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是一個重慶話中所說的“千翻兒娃兒”,他天真活潑、聰明頑皮、敢于冒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枯燥乏味生活,幻想成為英雄。幼年喪母的他,由姨媽收養,受不了姨媽和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和各種闖禍。
我至今仍記得小時候讀這本小說時邊讀邊笑的情景,馬克·吐溫在這部小說中的筆觸十分輕松、歡快、幽默,但湯姆·索亞卻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頑童,而是馬克·吐溫用來顛覆當時流行的說教式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會的道德標準。比如,他蔑視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種種惡作劇和冒險,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渴望別人承認,要成為一個英雄。
說到這里,就要說到馬克·吐溫寫作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他是在1876年發表這篇小說的,故事則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圣彼得堡小鎮,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個小鎮是南北戰爭前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現在想起來,那些當時感覺那么讓人捧腹的細節,其實無不充滿著諷刺、嘲弄的意味。用流行的文藝評論的話說,這是一種解構,或者是對庸俗、保守、貪婪的小市民生活的解構,或者是對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的解構。
比如,在撒切爾法官一家到訪鄉村的集會上,每個人都在“賣弄”,在炫耀自己:法官端坐在臺上望著全場,面帶莊嚴的微笑,陶醉于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中;鄉紳們爭著與大人物親近,聽著臺下羨慕的竊竊私語,“就像聽見音樂一般心情舒暢”;校長、教師、甚至圖書管理員,都“一副官樣”,到處發號施令,給予指導,顯示自己也享有某種“權威”;小姑娘和小伙子們亦不甘示弱,勁頭十足地胡鬧,渴望以此顯得“特別出眾”……上至貴賓,下至頑童,寥寥數筆間,社會各階層的可笑嘴臉躍然紙上。
正因為擁有這些既輕松歡快,又深刻有力的描寫,這部《湯姆·索亞歷險記》雖然只是一部兒童小說,卻和《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起,堪稱“美國文學中的林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
雖然在小說的結尾,渴望自由的湯姆·索亞向他一直渴望逃離的程式化的、乏味的成人世界妥協了,這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悲哀,但至今,當我回想起小說中那些孩童式的捉弄人的小把戲,仍會會心一笑。
不論是那個雖然頑皮,卻充滿正義感的小主人公——湯姆·索亞,還是馬克·吐溫幽默諷刺中滿含批判現實主義色彩的筆觸,都是我對童年閱讀生活的珍貴記憶。
相關新聞
- 2020-07-08孩子的心,比宇宙還大
- 2020-07-08為孩子講好成長故事
- 2020-06-19“抱抱地球 點亮生命”系列叢書在京首發
- 2020-06-18少兒圖書:引導少年體悟生命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