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名家風采 學習寫作妙招
本報記者 張君成
寫作,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會觀察這個世界、學會思考的一種方式。因為自古以來,“讀”與“寫”就是息息相關的一體兩面,正所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筆下言之有物,就要大量讀書,吸收文學的養分。當前中考、高考的作文熱,也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希望有一類圖書,能夠梳理作文寫作技巧,給予他們實質幫助。
于是就有不少名家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孩子們寫作。他們或是將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濃縮成讓孩子理解的創作技巧,傾囊相授;抑或用短小精悍的文章,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孩子們以寫作啟示。文壇名家經驗豐富,內容的指導性不言而喻,有了他們的幫助,孩子們也有了寫作的抓手與動力。
立足名家 貼近孩子
目前,廣受歡迎的“給孩子們的寫作課”類圖書有兩個特點,首先就是立足名家。如“名家給孩子的寫作課”系列(武漢大學出版社),是兒童文學家金波、肖復興、吳然、趙麗宏、徐魯、董宏猷給孩子的寫作課。他們從不同角度授予孩子寫作技巧,深入淺出,讓孩子掌握寫作精髓;在《梁曉聲的寫作課: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青島出版社)中,梁曉聲總結了自己多年寫作經驗,從具體文題入手,幫孩子發現身邊的素材,講述如何將素材整理加工寫進作文;《給孩子的最美散文》(江蘇文藝出版社)結集了賈平凹、史鐵生、余光中等數十位現當代著名作家寫給孩子們的51篇經典散文佳作,是孩子們拓寬閱讀視野、提高寫作水準的至佳范本;《作文課》(花城出版社)是作家蔣方舟的媽媽尚愛蘭總結30年教學經驗,專為7—12歲孩子精心撰寫的作文指導書,幫助他們塑造健康的作文觀念;《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四川文藝出版社)則精選了馮驥才50篇書寫自然的美文,其中《珍珠鳥》《花的勇氣》等多篇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材。
其次在呈現角度上,文章貼近現代孩子生活。武漢大學出版社北京圖書分社社長黃朝昉表示,“名家給孩子的寫作課”系列對6位作家的文章進行了嚴格的遴選,文章貼近現代孩子的生活,同時將每篇文章的篇幅基本控制在中小學作文的字數要求范圍內。“我們在每篇文章中都配有相應的精美的水彩插畫,讓孩子的閱讀體驗輕松,而且每位作家都有各自的寫作特點,給孩子一個立體的學習榜樣。”
《給孩子的最美散文》在編輯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需要。該書責編劉雷告訴記者,《給孩子的最美散文》一共設置了7章,主題分別是:自然、親情、友情、童年、學習、歷史、人生,幾乎涉及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然里面包含草木蟲魚;親情里面不光有母子情、父子情,還有祖孫情,有兒子寫給母親的,也有父親寫給兒子的文章;友情里面不光有應該如何交友的道理,也有實際和朋友相處的實例。”劉雷表示。
四川文藝出版社編輯梁康偉認為,不生硬地給孩子增加負擔,就是對孩子的體貼。其中《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選擇了“大自然”這個大主題和“孩子的心靈教育”這個定位,“它不是生硬的寫作說教,書中‘溫柔小生靈’‘草木生靈’‘美的心靈’等板塊設置都符合孩子的自然天性,這對于馮驥才的優美文筆有一種放大效果。”
兼顧學業與成長的雙重需求
這些大家在文壇聲名鵲起,為何會想到為孩子們傳授寫作技巧?在劉雷看來,原因不外乎兩個:作家們的本心與孩子們的需求。“大部分作者已為人父母,他們給孩子們創作這種文學指導書,就是向孩子們傳授自己的人生經驗。看著他們在自己的指導下有更好的成長,對每一位作者來說都是莫大的欣慰,同時自己的作品在學生群體中有很高的傳播度和認可度,對作品來說則是莫大肯定。”
劉雷表示,孩子們這方面的閱讀需求具體可分為兩點:一是出于學業的需要,二是出于人生成長的需要。前者主要指語文學習,語文學習具有學科的特殊性,不像數學那樣更注重方法。如果不通過閱讀,尤其是大量優秀素材的閱讀,就不能積累足夠多用于寫作的素材。后者主要是指在孩子成長路上的精神引導。“父母們大都忙于工作,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未必能解答孩子所有的疑問,也未必能提供最好的指引。通過閱讀優秀的文章,接觸優秀的作家,讓孩子們體會文章的情感,走進作者的思想,讓改變和助益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發生,才能達到情感共鳴和理性教育的預期效果。”劉雷說。
青島出版社少兒出版分社編輯孫芳對此表示贊同,她認為好文章能夠引發孩子在寫作上的情感共鳴。在孫芳看來,正是作家們這種不掩飾的情感流露,才能引發他們對于寫作的熱情,將寫作的火種傳遞下去。
真誠是寫作最大的技巧
在書中,作家們向孩子們詳細傳授自己的寫作技巧。如在“名家給孩子的寫作課”系列中,金波擴展了孩子的寫作思維,肖復興教給孩子積累素材的方法,吳然側重教給孩子散文寫作的技巧,趙麗宏將焦點放在如何讓語言生動起來,徐魯教孩子開啟閱讀大門。
《作文課》一書中談道,發現題材就是中小學生最重要的寫作才能,為此書中給出了3個辦法:首先是從孩子的自身經驗出發,其次是從閱讀開始,最后就是借鑒。
《給孩子的最美散文》則是對孩子的寫作給出了3種意見:首先寫作要在自己熟悉的范疇內。不要擔心小或者窄的問題,許多名篇都是聚焦于自己熟悉的小事物。其次寫作需要細心觀察、大膽聯想。觀察和聯想會讓自己的寫作更豐富、立體。最后寫作要搜集資料。有資料做支撐的文章會更充實。
無論怎樣的技巧,文章所透露的真誠是打動讀者內心的關鍵,用真情實感去寫作,也是作家們教給孩子們最重要的寫作技巧。讓梁康偉印象最深的就是《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所透露出的真誠:“馮驥才簡直就是一個大孩子,在《高山上的海蒂和她的父親》一文中,他寫海蒂時的那種溫柔,讓你覺得所有的孩子本身就應該這樣成長,就應該這樣從內到外都是健壯的。這也是我最初想做這么一本書的動因。”
梁曉聲同樣認為,寫作一定要有真情實感,不能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而瞎編亂造。他在書中表示,每一篇作文都應該是一次完全個人化的表達,感性腦區的功能借此獲得了一次幾乎無障礙的釋放,他們的大腦也比較積極地完成了一次感性腦區與理性腦區思維的相互配合,“這是很復雜的過程,學生出色地完成了,是一件可賀的事情。”
寫作之初培養純正語言趣味
劉雷說,這些書不僅教會他們如何寫作,還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對于我們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余光中在《朋友四型》中提到了4種類別:高級而有趣、高級而無趣、低級而有趣、低級而無趣。如果孩子們對這些類別有了充分的了解,自然會知道哪些人適合自己。對于學習,陶行知提出了‘讀書’與‘用書’的區別,孫伏園提出了‘讀書’與‘求學’的差異。如果孩子們早點讀到這些文章,或許學習生涯就會順利許多。”
孫芳希望借助此方面圖書,讓孩子們都能用母語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梁曉聲說,好品德出好作文。一篇優秀作文的背后,是一名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有對文字的感悟、閱讀的積累,有對生活的觀察和他人的關懷,更有對這個世界一份博大的愛。”
黃朝昉希望孩子們在閱讀此類圖書時,能獲得更多的養分。她表示“讀”與“寫”就是輸入和輸出,而輸入是輸出的前提:廣泛、大量的輸入,促使輸出時的靈感噴涌而發,寫起來也自然順暢。“孩子在學習寫作的起始階段就接受語言大師、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這對培養其純正的語言趣味、感覺、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終生的。”
相關新聞
- 2020-07-20楊絳先生誕辰119周年紀念日 楊絳:且以“不爭”過一生
- 2020-07-20@全體家長,請注意,這類童書危害極大!
- 2020-07-20賈平凹:現在的作家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大的勇氣
- 2020-07-20全國古籍普查工作今年將完成 修復總量超360萬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