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從“四大名著”熱看回旋式文化
不久前,視頻網站B站上架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四大名著電視劇——1998年版《水滸傳》、1994年版《三國演義》、1987年版《紅樓夢》和1986版《西游記》,受到用戶熱評,評分飆升至9.9分。一時間,對年輕觀眾何以突破“代溝”、“追捧起比自己年齡還大的經典電視劇”的討論充盈于媒體。其中固然有對當下影視劇的反思,但更重要的似乎是,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經典之為經典的價值:四大名著的敘事藝術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供解讀,在其核心元素保留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代代人的不斷闡釋,疊加了不同時代內涵。這種經典的反復式演化可以稱之為一種回旋式文化現象。
“四大名著”的盛名延續(xù)至今,是一代代讀者予以解讀的結果。《紅樓夢》雖然是作家創(chuàng)作,但各種點評、續(xù)寫使其形成一道獨特的“紅學”景觀;另外三部名著,都是從民間傳說開始,經說書、文人加工、戲曲改編、電影電視劇制作、電子游戲開發(fā)……形成了“名著”IP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經典,它們如圭臬一般,供后來者景仰,供他們汲取元素,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從《大話西游》到《三國殺》,經典化身為人物、橋段、服飾、臺詞等元素,融合進新的流行文化之中。而時代越向前,這種文化融合的潮流就越浩大,后來者創(chuàng)新的資源與基礎就越豐厚。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四大名著的當代傳播可以發(fā)現,它們代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峰,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前往“攀登”;而不同時代的人們也攜帶著自己的文化基因,將屬于他們的旗幟插在這些高峰之上。早先《百家講壇》解讀四大名著即有此感,而這一次插在其上的旗幟則是在年輕觀眾中風行的“彈幕”。
B站以彈幕聞名。從感慨女兒國國王“好有趣”,到把“桃園三結義”理解成超級創(chuàng)業(yè)者與天使投資人一并合伙出道;從悟空出海求法“回來就是海歸”,到劉姥姥進大觀園是單口相聲的“倫理梗”,一種“以今格古”的融合文化形態(tài)得到了十足的體現。它如同一陣旋風,回溯式地將過往的文本卷入當代潮流之中,從中激發(fā)出屬于當代觀眾的集體認同。譬如《三國演義》“智收姜維”一集中,諸葛亮直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的畫面成為社交表情包的一時之選,B站劇集播放到此處,大量網友涌入,以“全體起立”式的彈幕進行“打卡”,形成彼此認同。
相關新聞
- 2020-07-23“新東北作家群”:80后作家在開啟新的文學格局
- 2020-07-23《習近平在福州》出版發(fā)行
- 2020-07-22【書單推薦】學懂弄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
- 2020-07-22《列寧畫傳》紀念版出版: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