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蜀山》:一曲鄉村振興的青春贊歌
張生全的小說《重返蜀山》講述了幾個山里青年的成長蛻變之路,是一部鄉村振興的時代變遷大戲,是一曲富有時代氣息、關乎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
文學對于家國情懷與時代變化總是在場的。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我國農村發展變革的優秀長篇小說佳作迭出。例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浮躁》、蔣子龍的《農民帝國》等都比較有影響力。作家們以自己獨到的眼光來觀察與見證農村在時代變遷中的面貌更迭。
張生全作為扎根蜀地的本土作家,對四川的歷史與文化十分熟悉,更是對家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演變有足夠的敏感性。小說《重返蜀山》以一個叫復興村的山村為基點,圍繞如何對蜀山進行開發保護展開敘事。曾經孕育了輝煌蜀地文明的蜀山,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逐漸走向敗落和寂寞。為了重振蜀山,山里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經歷了煉獄般的磨礪和痛苦撕裂的掙扎后,終于踩出了一條屬于他們自己的路。
小說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作為小說的核心人物,賈喜旺、施西西、鄧娟、喜龍等青年一代,命運和蜀山的發展休戚與共。他們的成長,伴隨著糾葛的疼痛。小說主人公賈喜旺,從曾是家鄉人驕傲的高材生,到重點大學中途退學的逃兵、情感受挫的失敗者;從小白村支部書記,到愈挫愈勇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的能手,其成長故事是無數年輕人經歷千錘百煉后鍛造成鋼的縮影。施西西是一名寧愿堅持原則而放棄固定工作的記者,代表了正義與良知。她一次次為賈喜旺保駕護航,給予他巨大幫助,也有力地推動了小說前進。
鄧娟深愛著賈喜旺,但賈喜旺只把她當做成長中的玩伴,而不是一生的伴侶。為情所傷的鄧娟在老家蓋起“小蜀山”別墅,為復興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雖然她的人生遭遇諸多打擊,但依然堅守著純真的本心,深愛著家鄉。無論是身價數十億,還是僅剩一座棲身的小樓,她都沒有忘本,愿意全力以赴,支持家鄉建設。喜龍是賈喜旺和鄧娟的發小,對情感和事業都擁有著執著的定力。他一直喜歡著鄧娟,即使對方并不愛自己,也無怨無悔。在村主任嚴莊的威逼利誘下,喜龍仍堅持種植“雞眼睛”。他堅持卻不偏執,當看到賈喜旺帶領村民開辦蠶叢絲織業時,義無反顧地支持,因為他意識到,這才是帶領村民走上光明的正途,才是切實利于家鄉因地制宜發家致富的明智抉擇。
他們的成長,無不是經歷了一系列艱難曲折的斗爭和磨難后才獲得的。這些鮮活的人物,生動呈現了鄉村振興路上的不同社會群體,展現出當下生活的豐富性。小說通過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描摹出活靈活現的現實生活場景。作者為小村取名為“復興村”的含義不言自明。復興村是蜀地貧窮落后的山村,因多年亂砍濫伐導致木柴荒疏、水土流失,多年的盜挖也導致山丘塌陷,有村民遭活埋。這樣一個資源枯竭型的落后山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要真正實現復興振興,出路何在?于是,這構成了《重返蜀山》的一大主線,即探求復興村的復興之路。
從最初的銅礦建設,到文化探求,再到旅游大開發,年輕人對家鄉的開發從盲目到明智,為破解當下鄉村發展困局,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思考。他們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決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克服許多挫折,才能一步步達成共識。最后,小說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局,為讀者留下了懸念,喚起了讀者對鄉村振興這一重大課題的深入思考。
作者張生全在后記中寫道:作為一部小說,本書所要做的是傳遞這個偉大歷史時期的時代形象、情感和聲音,以期達到現代主義文學在新時期的時代高度。從這個角度講,《重返蜀山》及時又深刻地反映了當代社會現實,反映了鄉村復興時復雜的人情世故,是一部與當下生活緊緊貼在一起的小說。
相關新聞
- 2020-07-28每個人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山
- 2020-07-28探尋生命的詩意——評小說集《幻想故事集》
- 2020-07-28《廣州海事錄》細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 2020-07-27助力閱讀好時代:讀聶震寧《閱讀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