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話中找出破綻,讓說謊者無所遁形
微表情關鍵詞最高明的說謊者也不能做到滴水不漏。或者是表情出賣了 他,或者是動作出賣了他。雖然人們會刻意注意說謊時的語言,研究發 現,說謊者還是會在說話中露出破綻。只要留心去觀察,總會找到蛛絲馬 跡,讓說謊者無處藏身。
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曼稱,人是愛講大話的動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識到 的講得更多,平均每日最少說謊 25 次。
當然,多數謊言并沒有多大危害。費爾德曼認為謊言有不同層次之分, 而說謊的動機歸為三大類。第一類,討別人歡心,讓人家感覺好一點;第二 類,夸耀自己和裝派頭;第三類,自我保護。費爾德曼稱:“我們會不自覺 地向人家撒謊,有時連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認自己在撒謊。大部分的謊言是 出于禮貌的應對,如‘你這樣穿一點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 不能來了,我病了’、‘我給你打過電話,但打不通’、‘我今晚也玩得很開心 啊,之后再跟你聯絡’等。”
費爾德曼解釋道:“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撒謊或扭曲事實,是待人接物的 技巧。”
但是有一些謊言卻是危害非常大的,那種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有意為之的 謊言是非常需要加強警覺的。當對方說話時出現以下特征時,你需要非常 留意。
◎ 說謊者常會忘“我”
美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心理學家韋斯曼認為,人們在說謊時往往會感到 不舒服,他們會本能地把自己從所說的謊言中剔除出去。打個比方說,如果 你問一個上班遲到的人為什么遲到時,如果他在抱怨“車壞了”而不是“我
的車壞了”,那么很有可能這個人正在說謊,其實他遲到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起 晚了。所以,在我們向某人提問的時候,如果在他的回答中總是反復地省略 “我”,那么他們就具備懷疑的理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撒謊者的謊言中,也很少提及他人的姓名。最著名的 例子莫過于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拉鏈門”事件了。當克林頓就“拉鏈門”事 件向全國講話時,就沒有說出“莫妮卡”,而是用“那個女人”代替了“莫妮 卡”,他說“我跟那個女人沒有發生性關系”。因此,我們要時常去注意這些 談話細節中的小點。
◎ 滔滔不絕嫌疑大
當我們詢問一個人幾天前晚上發生的事情時,在復述的過程中他很難保 證自己不犯錯誤,因為要想讓人們記住自己在一個時間段內的所有細節是很 困難的,難免要反復糾正自己,把自己的思緒理順,所以會磕磕巴巴,如: “我下班后,坐車,回到家——哦,不對,我下班后是搭小王的車順路回 家的……”
但一個說謊者在陳述的時候就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他們所要說出 的是編造的內容,他們已經在頭腦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所以在他 們的講述中絕對不會有:“等一下,我說錯了。”不過也正是這天衣無縫的陳述 恰恰暴露了他們。
◎ 聲音和聲調反常
說謊者的聲音還會不自覺地拔高,這是因為他們在掩飾內心的不安。因 此,當你在和一個人交談時,如果對方的聲音突然拔高,那么這時候我們就 要提高警惕了。
◎ 說謊時觸摸自己
人在說謊時越是想掩飾自己的內心,就會有越多的小動作暴露出來,比 如擺弄手指,摩挲雙手,轉動手上的戒指,或者下意識地撫摸身體的某個部 位,這就像黑猩猩在壓抑時會更多地梳妝打扮自己一樣。心理學家奧惠亞等 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指示被實驗者用謊言回答面談者的提問,并分別記 錄剛剛接受指示后、撒謊前、撒謊時、撒謊以后等各個時間段里的非語言行 為,與不說謊時的行為加以比較。
剛剛接受指示后,被實驗者撒謊的時候,回答變得更加簡短,而且還伴 有擺弄手指、下意識地撫摸身體某一部位等細微的動作。人在撒謊的時候越 是想掩飾自己的內心,越是會因為多種身體動作的變化而暴露無遺。
在生活中有些人說謊會臉紅,這是因為說謊時多余的血液會流到臉上。 一些人整個面部都變紅了,鼻子也會膨脹幾毫米。當然,這通過肉眼是觀察 不到的,但是說謊者會覺得鼻子不舒服,不經意地觸摸它,這正是一種說謊 的體現。
當你發現對方可能在某個問題上在說謊時,你可以反復問說謊者同一個 問題。如果我們問一個人同樣的問題,在第一遍第二遍的時候,他的回答可 能會保持不變,如果問第三次的時候給他留一段空隙,那么在這期間,他的 身體會平靜下來,他會想,“我已經蒙混過關了”。
他的身體已經放松下來,成為一種平常狀態。這時候如果我們趁他不注 意再次問這個問題,他不是惱羞成怒,就會傾向于坦白。如果一個人說:“我 不是已經和你說過這件事了嗎?”然后才勃然大怒,這多半是在欺騙。也可能 對你說:“事情是這樣的,我還是對你直說了吧。”
只要你留心去觀察,你總會發現說謊者的蛛絲馬跡,讓說謊者在你的眼 前無所遁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摘自《微表情心理學》陳璐 中央編譯出版社
相關新聞
- 2020-07-29《重返蜀山》:一曲鄉村振興的青春贊歌
- 2020-07-28每個人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山
- 2020-07-28探尋生命的詩意——評小說集《幻想故事集》
- 2020-07-28《廣州海事錄》細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