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幻麗和素樸
作者: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萬燕
今年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出現了不少紀念活動和作品。時移世易,張愛玲的人生和作品為何仍能打動我們?
散文中有對情感的約束美
張愛玲,祖籍河北豐潤,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95年9月8日于美國洛杉磯西木區公寓被發現離世。她的生命足跡遍布多地,一生勤奮筆耕,主要作品有《傳奇》集、《流言》集、《張看》集、《半生緣》《對照記》《小團圓》《紅樓夢魘》等。
作為一位集魅力和爭議于一身的作家,張愛玲作品的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來源于她的復雜位置、文學成就相交織的狀態。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有“三最”:第一,她和魯迅在揭露人性上都是最全力以赴的;第二,她和錢鐘書是兩位最洋氣的作家(指語言和時空背景);第三,綜合小說、散文、電影、翻譯、研究等各方面,她是最有才華的女作家。
張愛玲的散文,幻麗而素樸,藝術而生活,宛轉而現代。其中,有結實而淵雅的思想,也有深摯而節制的情感。這些散文,對情感的約束美尤其讓人驚訝。例如,有篇以《愛》為題的散文,內容很短,寫的是一個村莊小康之家的女孩子,和一個年輕人,在春天的晚上,發生了連故事都沒有的故事。作品結尾很大氣,也很具體微妙,體現出小說家的豐富想象力。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時間的跨度,空間的動感,以及鮮活的人都有了。幾句話,已意義無窮。在這篇散文里,青春的萌動和女子后來幾次三番被轉賣的驚險風波,完全可以作為極好的小說素材,展開豐富的敘述和想象,張愛玲卻放到散文里寥寥幾筆寫完了。這或許就是她在文學創作上的獨到之處和魅力之處。
小說中非貴族的精神指向
張愛玲的小說,以幻麗而素樸的高超藝術,來探討永恒的人性,即使百年后也能喚起共情,讓人得到啟示。小說里的人和事,仿佛就在你我身邊。
張愛玲出生于貴族世家,曾祖父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史,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祖父張佩綸是清末朝廷重臣,外曾祖父黃翼升曾任長江水師提督。在《對照記》里,張愛玲曾寫到對這個貴族世家祖先的感情:
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我愛他們。
這樣顯赫的家譜,這樣的血緣關系,似乎注定了張愛玲是個貴族。她的小說里,像《紅樓夢》一樣幻麗精致的貴族筆致俯拾皆是。例如,在《傾城之戀》里,白流蘇用火柴摸黑點蚊煙香的文字:
可是這一次她卻非常的鎮靜,擦亮了洋火,眼看著它燒過去,火紅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風中搖擺著,移,移到她手指邊,她噗的一聲吹滅了它,只剩下一截紅艷的小旗桿,旗桿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她把燒焦的火柴丟在煙盤子里。
即使寫一根燃燒的火柴,也帶著貴族的味道。
但是,如果拂去這些貴族文字形成的幻麗面紗,我們會發現,張愛玲非貴族的精神指向對小說的深刻影響。比如,她不喜歡凡啞林,不喜歡交響樂,不喜歡足尖舞,不喜歡松濤聲。那么,她喜歡什么呢?喜歡錢,喜歡聽市聲,喜歡胡琴,喜歡蹦蹦戲和蹦蹦戲花旦。她對楊貴妃和唐玄宗“長恨歌”版的愛情故事不感興趣,卻對吵架后楊貴妃回娘家這樣屬于本地新聞的家常細節很感興趣。在《童言無忌》里,張愛玲甚至幾次自稱“小市民”。她非常喜歡香煙畫片,認為有“富麗中的寒酸”,“是窮人想象中的富貴,空氣特別清新”。
這里,尤其要提到北方蹦蹦戲。很多人會覺得張愛玲很有個性、特立獨行,但其實少女時代的她在教會學校讀書,是一個受西方教育的淑女。作為一個淑女,看蹦蹦戲會被人認為品味很低。“對這種破爛,低級趣味的東西如此感到興趣,都不好意思向人開口。”張愛玲曾這樣提到她看蹦蹦戲時的難堪。但蹦蹦戲花旦這樣的普通女人,被張愛玲認為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女人,可以在任何環境下夷然地活下去。
這種非貴族的精神指向,用張愛玲的話說就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尋找傳奇”。她的小說,大都以平民化的非貴族立場,來表現普通人的痛與傷。例如,《半生緣》里家境窘迫的曼楨被姐姐、姐夫所害,和世鈞的愛情無緣圓滿。當時有一個女讀者看了,覺得就是自己的身世。她來找張愛玲,哭倒在門外。張愛玲的小說里,除了《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大都是像曼楨這樣的普通人,或者說小人物。這個立場,貫穿她畢生的創作。
張愛玲的小說人物,在人生面前看似節節敗退,對人生卻常常有肯定的態度。她用戀愛和戀愛中的男女寫人生,是因為她覺得“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但她并不是完全否定描寫戰爭和革命的作品,只是覺得這些作品沒寫好。她認為,“真的革命與革命的戰爭,在情調上我想應當和戀愛是近親,和戀愛一樣是放恣的滲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對于自己是和諧。”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張愛玲:貴族血液和幻麗的文采,是作為貴族的她;關注人、關注人性的寫作追求,讓她一次次書寫那些平民和底層人的人生,這是作為非貴族的她。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塞上的風,尖叫著為空虛所追趕。”這是張愛玲看蹦蹦戲的感受,也是她童年在北方生活的記憶底色。因此,閱讀生逢亂世的張愛玲,除了不能單一地把她放在貴族身份下,也不能單一地把她放在上海的中心城市背景下。天津、上海、香港,這三個地方的文化元素,連同異鄉和荒野,連同她那個時代的眾生、她的命運和所有的閱讀生活、藝術生活,組合成了張愛玲的小說底子和人生底子,并伴隨著她在美國的生活。凡此,將這個“時代棄女”變成了獨一無二的“無國籍的女人”。張愛玲的人生命運,使她成了“無國籍的女人”,作品也有著跨越時空的穿透力。今天,張愛玲已成為一個繞不開的文學經典。(萬燕)
相關新聞
- 2020-08-07圖書館里過暑假
- 2020-08-07文學經典融入流行音樂是種可貴探索
- 2020-08-05【新華悅聽】“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一瞬
- 2020-08-05夏天 閱讀挺進城市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