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進入尾聲 津門古籍這樣“上戶口”




日前,記者從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了解到:從2007年開始啟動的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已近尾聲,迄今全國2760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超過360萬葉古籍得到修復。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資源豐富,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載著天津地區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全國古籍普查工作過程中,有些“遁世”已久的古籍重新“現身”,也有些“命懸一線”的古籍“失而復得”。在古籍普查工作者眼中,“書卷多情似故人”,而他們也時刻把“不教書林有遺珠”的責任放在心中。設在天津圖書館的古籍保護中心專門負責市屬單位的古籍普查和保護工作,津門古籍的“發現之旅”從這里開始。
(一)天津地區古籍普查數量統計:21家單位和個人共收藏古籍60296部
天津市圖書館研究館員張磊從事古籍工作已經二十多年,她是此次普查工作的業務骨干。她介紹,過去許多收藏單位往往是以書籍形式為標準區分古籍與非古籍,所以原館藏目錄中間雜有民國、西學等文獻,不能獲得一個準確的數量。
張磊表示,長期以來“古籍”的概念一直沒有明確界定,隨著古籍保護工作的不斷推動,學界對“古籍”的概念逐步確定,普查登記的范圍也隨之確定。古籍編目標準化進程很快,表現在著錄規則的制定上參考了國際標準,同時編目環境發生了變化,由人工編目改為計算機編目,這些變化對古籍著錄規范化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原館藏目錄在著錄事項、著錄格式上不能滿足現代編目的需求,補充著錄事項、規范著錄格式,形成標準的規范款目十分必要,古籍普查登記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根據天津地區古籍普查數量統計,參加普查的單位和個人共21家,收藏古籍數量共計60296部。張磊表示,普查登記工作具體包括普查和登記。普查是對原書進行核查,這個環節要求每一個普查人員一定要“目驗原藏”,所謂“目驗原藏”就是一定要提取原書,根據登記要求的項目逐項核實,對核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詳細記錄。
(二)古籍普查內容包括:索書號、題名卷數、著者(含著作方式)、版本、冊數及存缺卷數
普查的主要內容是發現問題、記錄問題的過程。普查的內容包括索書號、題名卷數、著者(含著作方式)、版本、冊數及存缺卷數六大項,天津圖書館的擴展項目有批校題跋、版式。重點在于補充、完善和訂正原館藏目錄中的著錄事項。張磊介紹,古籍編目是目錄學和版本學的綜合運用,在普查過程中哪些事項需要補充、哪些事項需要更改都要作出全面、詳細的記錄,這個選擇確定的過程就是普查人員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
登記是將普查結果依據一定的規則記錄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上。這個平臺是由國家保護中心建立,將每一部記錄在案的古籍自動生成一個標識號──“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原則上每一種書對應一個“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因此普查登記編號具有唯一性,如同人類的身份證號,一個號碼只對應一部古籍,反映一部古籍的基本情況,如書名、著者、版本、存藏情況,如破損程度、殘缺補配、批校題跋等。
登記并不是將普查中記錄的問題單純地過錄到數據平臺上,在記錄之前必須經過進一步的查考,一般是通過書目核查以確定記錄的準確性。書目核查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工作環節,特別是更改原著錄的著者、出版時間、出版者這些重要著錄項目時,必須多方核查。
張磊表示,“雖然記錄內容出于原書,但是有可能并不全面,甚至是失誤,如影印本將原刻本的雕刻年代作為出版年著錄,在成員館的數據中這個問題比較多;書商將殘書冒充完整本造成卷數錯誤等,所以我們在記錄之前必須要經過書目核查這一步。通過核查,如果問題不能確定,我們會再進次進庫提書進行核實,直到把問題弄清楚。我們尊重前輩的工作成果,如果有非改不可的地方,一定要慎重,要多方查考,證據確鑿才可以更改。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把對文獻內容和形式特征進行分析、選擇并按照一定的格式進行記錄的過程稱為著錄。”
(三)規范古籍著錄,讓“戶口檔案”更清晰準確
登記工作內容歸納起來包括補充完善、訂正和規范三方面。補充完善主要是其他責任者的補充。比如《史記》,讀者通常只知道作者是漢代司馬遷,但是在《史記》流傳過程中,南朝宋裴骃《集解》八十卷,唐司馬貞《索隱》三十卷,唐張守節《正義》三十卷,這三個注釋本是對《史記》非常有影響的注本,俗稱“三家注”本。張磊表示,“我們現在讀的《史記》是在‘三家注’本的基礎上整理的,因此裴骃、司馬貞、張守節這三位著者,如果原書中在作者位置出現,我們在著錄中是不應該省略的。”
張磊表示,規范問題是目前古籍著錄中問題比較多的一個問題,一方面是古籍圖書本身有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由于古籍圖書產生時代久遠,一種書往往有多種版本,生產過程是以手工制作形成的,所以每一種版本形成自己獨特的版本特征。在長時間的流通過程中出現散失、殘損,讀者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批校、題跋等情況,都對編目中客觀著錄產生直接影響。張磊說:“規范包括著錄用字的規范、書名、著者和著錄格式的規范幾方面。古籍著錄要求以規范的繁體字作為著錄用字,現在使用的是簡體字,著錄時并不是將所有的簡體字簡單地轉化為繁體字,在古漢語中簡、繁二體的含義不同,比如‘范’字,‘范仲淹’,在作為姓氏時屬于專有名詞不能隨意轉換,如《貳臣傳》不可著錄為《二臣傳》。”此外,書名要規范,比如《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因此在以《石頭記》為題名進行客觀著錄時,要同時標注出通用題名《紅樓夢》,這樣讀者在檢索時不會出現漏檢問題。
另外,著者姓名要規范。古籍著者姓名題署往往連同籍貫、郡望、職官、字號等內容一并題寫,著錄要求是“著者姓名以通用真實姓名著錄,除著者以字號行世者外,一般不取字號別稱。”所以關鍵是考訂真實姓名。張磊表示,他們也遇到了一些特殊情況,同一人因為避諱而改名,這種情況既是難點也是規則中的盲點。比如如清代王士禛(別號漁洋山人),在他死后,因避雍正帝(胤禛)諱,詔命改稱“士正”,乾隆間又賜名“士禎”,在卷端題署中“士禛”“士正”“士禎”都有出現。陳宏謀,原名弘謀,晚年因避乾隆(弘歷)諱,改為“宏謀”,情況也是如此,究竟哪一個是“通用真實姓名”?在普登《漢文古籍著錄規則》沒有相應條款的情況下,他們參考《中國文獻編目規則》(第二版)相關規定達成共識,王士禛屬于身后避諱,應以原名“王士禛”著錄;陳弘謀屬于生前更名,應以新名“陳宏謀”著錄。
規范著錄需要借助《著錄規則》和各種工具書,工具書種類繁多,每一位工作人員同一問題借助的工具書也可能并不相同,《中國歷史年代表》是每一位編目人員手邊必備的工具書,其他常用的還包括《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中國人名大辭典》《進士題名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專業工具書《地方志聯合目錄》《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宗教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等,還包括書志、歷代公、私藏書目錄。張磊表示,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為編目帶來了許多便利,工具書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但是網絡檢索并不能完全替代工具書,一些專業性的問題建議用工具書進行復核。
天津圖書館施行古籍計算機編目起步早,大概在2002年已開始編制電子數據,因此直接對原數據進行修改,形成規范普查登記數據。普查工作就在書庫中進行,一輛上書用的推車就是普查人員的活動工作臺。每位工作人員,手持工作底本,按照書庫藏書的排架順序,進入書庫中,逐一取書核校書目數據。張磊說:“為了減少進出書庫的麻煩,水也盡量少喝,除了中午吃飯休息,往往是一站就是一整天。書庫是一個封閉的環境,空氣不流通,古籍圖書年代久遠,工作中難免會吸附一些灰塵或其他雜質,一些同事出現了過敏反應。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大家默默地克服各種困難。”
(四)天津藏書環境好,此次普查發現了不少成果和亮點
歷史上,天津藏書環境好,一是具備書源市場,各地書友,尤其是山東、北京、河北等天津周邊省份和地區的書友,知道天津這個地方可以接受分量重、書價高的善本古籍,紛紛來津交流自己手中的孤本秘籍。另外,古書內容浩博,經史子集四部無所不包,一部古籍在歷史文物、學術資料和版刻藝術等方面的價值如何,十分考究識書眼力。比如,早年天津古籍書店張振鐸經理在舊紙堆里檢出驚人秘籍宋版《周曇詠史詩》。天津市場書源不斷,那些具有過人眼力、囊有余錢的藏家如魚得水,購藏善本,由此造就了一批在全國赫赫有名的藏書大家。
周叔弢先生是一位名重海內外的藏書大家,他的藏書繼承了我國傳統藏書的路子,選格極高,均具“五好標準”,數百部宋槧元刊、稿抄校本捐獻政府,成為了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200余卷敦煌經卷,捐贈天津博物館;數萬冊清刻及活字印本古籍,捐贈天津圖書館。此外,任鳳苞先生捐獻明清地方志、徐世章先生捐獻明清內府刻本、周紹良先生捐獻明清小說等。這些都極大地充實了各館藏書并提升館藏文獻價值。以天津圖書館為例,現有古籍54萬冊,成為全國十大古籍收藏館之一,也是全市最大一家古籍收藏單位。另外,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是全國范圍內首部普查登記目錄。
除了公共圖書館外,天津高校圖書館古籍藏書在此次普查中也著實令人矚目。在天津高校圖書館中,南開大學圖書館收藏古籍數量為11134部。南開大學圖書館的線裝文獻,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天津地區高等院校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并出版了《南開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另外,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書籍線裝書1萬余種,15萬余冊;其中明清古籍近6000種,8萬余冊;善本古籍1200余種,1萬余冊。數百種古籍被列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另外,此次普查發現了不少成果和亮點。天津博物館2004年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并而成。天津博物館收藏歷史文獻20萬冊,其中隋唐時期寫本多達300余卷,大部分是由藏書家周叔弢先生和張叔誠先生捐贈,成為此次普查成果亮點之一。周叔弢、張叔誠捐獻的敦煌遺書,不僅保存完好,還多是首尾完整的全卷,特別珍貴的是,其中有的是孤本,有的注有年款和出處。館藏敦煌遺書中,除大量佛經外,還有俗文學、文書、民族文字和道教的一些經卷,其對佛學、古敦煌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另外,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是天津最大的一所醫學專業圖書館,收藏醫學類古籍1868部。該館經過數十年的搜集整理及接受部分已故老中醫捐贈,圖書館的中醫古籍已形成豐富多彩的藏書特色,在華北地區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除了獨立完成此次普查工作外,還在市政府協調下組織全市收藏醫學古籍的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圖書館、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天津大學圖書館等圖書館,聯合編輯完成《天津市中醫圖書聯合目錄》。這部醫學古籍專題書目,是此次全市古籍普查工作取得的又一個成果。
(五)天津率先完成了《中華古籍總目·天津卷》的編纂工作
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首要任務,通過普查形成《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形成全國古籍的一份“固定資產賬目”,為古籍保護、研究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據。《中華古籍總目》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內容和最終成果。它采取按地區分卷編輯、統一出版的形式,2018年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中華古籍總目·天津卷》的編纂工作?!吨腥A古籍總目·天津卷》收錄100余萬冊古籍,數量巨大,情況復雜。天津市古籍保護中心將其按部類分為經、史、子、集和類叢部五大類,針對部分類目收書多的情況,將地理方志類、宗教佛教類及小說類析出。天津地區古籍普查登記成果,為《中華古籍總目·天津卷》提供了物質基礎,大大提高了該書的學術水準和科研價值。
按計劃,全國的古籍普查工作將在今年基本完成。記者從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國古籍普查完成總量達270余萬部1.8萬函,已占預計總量的90%以上。全國已有2760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60萬葉。而古籍普查的成果也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分享給公眾,“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資源總量超過3.3萬部1500余萬葉,國家圖書館超過2/3的善本古籍已實現在線閱覽。(記者 張潔)
相關新聞
- 2020-08-11木蓮綠了一堵墻
- 2020-08-11120余件紙藝術作品亮相山東 創新演繹中國紙文化
- 2020-08-11寧夏銀川:轉角遇見“迷你”圖書館
- 2020-08-1160余萬冊國語圖書捐贈和田中小學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