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戲劇目清代鈔本輯校》(第一輯)出版 為甘肅皮影戲活態傳承提供豐富素材
□本報記者 田野
2018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影戲劇目清代鈔本輯校》(第一輯)近日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蘭州大學文學院已退休教師趙建新、青年教師管弦共同點校、注解,共收錄清代甘肅皮影戲劇目60種,是對甘肅皮影戲劇目文獻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搜集整理,不僅是甘肅戲曲文獻研究的重要進展,也為甘肅皮影戲進行活態傳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存真:盡量保存鈔本原始面目
影戲,在民間又稱“皮影戲”“燈影戲”“影子戲”等。中國皮影戲于2011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甘肅皮影戲是中國影戲的重要一支,其之所以流傳至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大批屬于自己的傳統劇目。
雖然甘肅的戲曲文獻資料相當豐富,但因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傳世劇目以鈔本為主,多為民間收藏。《影戲劇目清代鈔本輯校》(第一輯)策劃之一,甘肅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李樹軍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該書分10冊,共260余萬字,所收劇目基本抄寫于清代乾隆、嘉慶至光緒年間,其中不乏甘肅影戲獨有的珍貴劇目,是歷年來對戲曲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的著作中收錄隴影劇目最多的一部。該書的出版發行,將為研究甘肅皮影戲的歷史淵源、題材內容、演出特點等提供豐富材料。
“古書校理甚難,古代民間戲劇鈔本之校理尤難。難在多為斷爛之孤本,無他本可供校補;難在用字多為不登大雅之俗體,學者不易辨識;難在其文多為語音之直錄,字無定形,多為同音或音近之假借。”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教學與研究的蘭州大學原中文系教授寧希元認為,該書最大的特色在于存真,盡量保存鈔本的原始面目,不加妄改,以還原清代甘肅影戲劇本的結構體式、唱段特征,以及行當分類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點校:將原本文字逐一辨識錄入
現今大型的文獻整理多采用影印方式,雖然可盡量呈現文獻原貌,避免錯漏,減少工作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民間戲曲鈔本品質往往較差,如直接影印,不便于讀者利用。記者了解到,早在1987年,趙建新便開始致力于甘肅影戲的研究工作。30多年間,他不辭辛勞,奔走于隴上山鄉,四處尋訪皮影藝人和知情人士,搜集相關資料,先后出版了《隴東南影子戲初編》等專著。此次對歷年來搜集到的部分影戲鈔本進行點校輯錄并編纂出版,是對學界的又一重要貢獻。
《影戲劇目清代鈔本輯校》(第一輯)策劃之一、甘肅人民出版社編輯牟克杰介紹,該書選入的皮影鈔本,其整理點校工作非常困難,因年深日久,首尾多有殘闋,紙頁破損,紙面漫漶,難以辨識;民間鈔本往往字無定形,同音假借、音近假借、方音直錄、草書楷寫等現象極為常見,異體字滿眼皆是,受抄寫者文化程度所限,錯訛之處亦甚多,需仔細甄辨;劇目內容多不分回、出,部分劇目曲白不分,有的程式性念白直接省略或以符號代替,對閱讀理解造成很大困難。
牟克杰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減少由此帶來的閱讀和使用困難,該書編者克服重重困難,歷時兩年多將原本文字逐一辨識錄入,依照劇目結構和劇情走向劃分場次,標點句讀,認真曲詞、說白、科介,考其本事,注釋疑難,反復校對,才完成了全書點校工作。
相關新聞
- 2020-08-12語言生活書寫時代編年史 ——新中國70年語言生活回眸
- 2020-08-11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 2020-08-11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進入尾聲 津門古籍這樣“上戶口”
- 2020-08-11木蓮綠了一堵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