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第一書記故事也是宣揚扶貧政策
□本報記者 尹琨
劉道云(右一)為寫作《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群眾心聲。
資料圖片
《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鄉村第一書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黨政機關和其他各行業的優秀干部人才被派駐到廣袤的鄉村擔任第一書記。目前,多角度展示我國脫貧攻堅戰略創新成果的圖書逐步增多,但以文學作品形式描寫第一書記的作品尚不多見,作家出版社的《鄉村第一書記》與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可算作其中代表。
解難題把貧困群眾帶上致富路
《鄉村第一書記》講述了第一書記白朗如何帶領干部群眾腳踏實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保護綠水青山,因地制宜發展新經濟,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
“怎么還有那么多的農戶,物質上仍然沒有擺脫貧窮,精神上卻又失去了道德規范和文化滋養……”“對這個古老的村子來講,既要抓黨建、黨員教育,也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找到凝聚的力量。”
一個個無眠的深夜,月光下漫步的白朗,滿腦子都是問題。面對上牛灣村的現實,他希望在新一輪的扶貧攻堅中,通過破解“精準”,找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答案。
建循環沼氣改廁,打機井解決人畜飲水,引進新項目解決村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幫助大學生回鄉創業等等,白朗在上牛灣村干的都是有板有眼的大事實事,村民對這個年輕的第一書記留下了好印象。
“我深深感到他們在農民群眾眼里,已成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鄉村第一書記》作者忽培元表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的主要力量是當代青年。農村有沒有希望,看青年愿不愿意回去、愿不愿意堅守。希望能引導有知識的青年堅守奮斗,更多人愿意回到家鄉,回到農村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也是這部作品的思想主旨和實際價值。
在《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中,主人公何豐華同樣是一位深受村民擁護的第一書記。何豐華的故事有真實原型——江西省上饒市城市管理局督查科副科長何東華。1995年7月,何東華擔任駐橫峰縣霞染村第一書記,3年扶貧工作,最終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作家劉道云的創作以何東華為原型,同時有所升華。在為期9個月的走訪調查中,劉道云深入河南安陽、山東曲阜、河北圍場,以及湖南雙峰、常寧、漣源、新化,江西上饒、橫峰等地,與37位第一書記深度交談,參與了27場扶貧工作專題調度會,用壞了3支錄音筆,以白描的寫作手法,將第一書記的優秀品質集于一身,刻畫了何豐華的光輝形象。
“何豐華的形象,是精準扶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共產黨員先進代表。”劉道云說,他們帶著黨的溫暖駐村入戶,帶著脫貧良方深入基層,把貧困群眾幫扶上了致富路,把黨的關懷與溫暖送到貧困群眾的懷里。
暖人心精準扶貧是良方
“各行各業走上精準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們是一個英雄的群體,我們要把這種時代精神發揚光大。”劉道云在后記中寫道。在全面真實反映當前農村問題的同時,《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還通過對村民生活鮮活的記敘,潛移默化地滲透了黨的精準扶貧理念和方式。
作為《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的策劃與責任編輯,吳藝文表示,精準扶貧要切切實實地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把黨的政策落到實處。在他看來,第一書記是對接黨的政策與貧困人口的紐帶,必須通過艱苦、細致的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良方、引資金、聚人才,帶領貧困人口走上致富路。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第一書記身上強大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在書中化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當何豐華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國》,大家一邊跟唱,一邊向他的辦公室聚攏走來,唯美的旋律在村委會上空環繞。何豐華在領唱一首歌,更是在引領大家“唱響”脫貧致富的信心與決心。
故事的結尾,病重的何豐華轉院前仍惦記著中秋酥脆棗基地,幾個村民挖出一棵開滿鮮花的棗樹,給行動不便的書記看上一眼。當老支書依依不舍追趕著遠行的汽車,第一書記與村民的深厚情誼常駐人心。
提出第一書記解決各類問題矛盾的實際辦法,《鄉村第一書記》被譽為具有引導干部成長的教科書意義。“這部文學作品體現了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不僅是扶財力,還要扶精神、扶教育、扶文化、扶秩序,培育新型的倫理關系與人文生態,必須有長遠設計和終極關懷。”文學評論家包明德評價道。
故事里,發生在英雄姜戰斗身上翻天覆地的變化,正體現出第一書記對貧困群眾扶貧又扶智的人性化幫扶方式,擺脫貧窮的內生動力被大大激發。
19歲在一場戰爭中為保護戰友而失去一雙手臂和一條左腿的姜戰斗,年過半百生計仍然艱難,加之疾病的折磨,生活舉步維艱。“求求你,幫幫我吧,我不想活了!”一個月前,白朗聽到姜戰斗這樣的請求。
一個月后,姜戰斗一個人躺在炕上也愿意哼歌了,因為白朗送來了新式自動升降床,還有新輪椅,還要同他商量安裝假肢……白朗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扶助,仿佛為他打開新的希望大門。再也聽不到姜戰斗說消極的話,面對他日漸自信的笑容,白朗也意識到精準扶貧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一書記是貧困地區和人口的依托和靠山。”劉道云表示,扶貧工作苦也不苦,當看到曾經的貧困戶自立自強從貧困中走出來時,他們就會感到很欣慰、很高興。
摘懶帽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一抓黨建,二興文化,三重德育。要引進消化適用的現代高新科技,開發新產品,吸納全村及周圍各村精壯勞力,在減輕農村土地壓力的同時,為生態建設提供資金、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鄉村第一書記》責任編輯之一張平說:“第一書記帶領群眾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創新實踐,正是新發展理念的成功典范。”
在《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中,懶漢劉富強的故事也進一步闡釋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扶貧方略。
懶漢“摘帽”是劉道云3次跟蹤采訪得到的真實故事。第一次去是跟著扶貧工作隊送豬苗。第二次回訪時隔3個月,三頭豬一頭用來還賭債,還剩兩頭骨瘦如柴,其中一頭竟能跳出豬欄,飼料糧也讓懶漢吃去了不少。
“懶鬼啊懶鬼,你真是個扶不上墻的爛泥巴!”有的村干部氣得直跺腳。也有村干部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就是要不忘初心,不能讓任何一個貧困戶掉隊,沒有讓他們脫貧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家,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在村里黨員干部的幫助下,懶漢主動提出增加養豬數量,把豬舍加長。
第三次再去懶漢家,劉道云驚奇地發現昔日懶漢搞起了專業養殖,已經具備年出欄生豬千頭的規模,還解決了其他貧困戶就業問題,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致富路上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非常可取,也是我們精準扶貧工作中大力提倡的工作方法之一。”書中,何豐華所在單位的張局長說。“我們取得今天的工作成果,得益于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這個抓手。”村支書說。借書中人物之口,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舉措更加深入人心。
“書寫脫貧故事必須接地氣。”劉道云從創作的角度提出,要把黨的方針政策與故事情節巧妙融合,讓文字有血有肉,讀者讀起來不吃力。
訪民情、察民意、解民憂、聚民心,第一書記匯成鄉村振興的“星星之火”,正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自2019年5月出版以來,《第一書記:精準扶貧的“一線戰斗員”》加印3次,總印數近3萬冊。吳藝文從出版人的角度表示,要引導作者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并通過作品把黨的政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讀者。
《鄉村第一書記》自2018年11月出版以來,半年內3次加印,發行近4萬冊。“出版人要把握好現實脈搏,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發掘并推出更多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精品力作。”張平說道。
相關新聞
- 2020-08-11《大有之路》:以真誠情感傳遞精神力量
- 2020-08-07方繼孝:25個故事講述“我的收藏三十年”
- 2020-08-10《缺位》書評:唯有愛情能跨越別離,抵達永恒
- 2020-08-07《關于中國的50個為什么》:彌足珍貴的“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