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山上翰墨香
雒青之
黃河百折,演化五千年文明;金城嵬然,鎖定兩千年盛衰。
登臨白塔山頂,金城顏容歷歷在目。廣廈如林,大道如織,車輛如梭,草木葳蕤。五彩斑斕的組合畫面,為金城蘭州陡增秀色。洋溢著現代節奏的一方名城,卻依然可以感觸到歷史底蘊的深厚雋永。
君不見,西固黃河南岸,金城濫觴于此。漢武帝之雄圖,霍去病之勇威,皆彰顯于斯。黃河古渡口,當年戰馬嘶鳴,戰車隆隆。曾記否,多少歷史載荷,逐水東流?
君不見,金城之東的榆中苑川,十六國之西秦國都勇士城,即建構于此,至今遺址存焉。當地農人耕耘,猶有故國遺物出土,似在訴說著那遙遠的輝煌。
金城蘭州,經世世代代生民的苦心經營,成為與大河相依的西北重鎮。尊崇傳統,與時俱進,傲然于黃土高原。現由甘肅省博物館珍藏的一幅出自無名氏之手的《金城覽勝圖》,可以清楚看到,城垣規整,門樓巍峨,街市縱橫,屋宇櫛比,儼然一派盛景。惜哉隨著歲月流逝,城垣不復存在。面對滔滔母親河,時人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總有一種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眷念。所幸者,有碑林出。
蘭州碑林,坐落于黃河北岸白塔山之西峰,依山而立,摩天抱嶺。主體建筑草圣閣雄踞其中。飛檐臨空,層樓迭累,直逼云天。隔岸遙望草圣閣,巍巍乎凌駕上蒼,疑是滕王閣、黃鶴樓再現。東西裙廊,左右聯袂,環抱樓閣;軒、院錯落其間。樓閣昂然,游廊回曲,使主體建筑雄險處顯露寬坦,勁動中內寓含蓄。碑林入口的牌坊、影壁,中間的寬廣草坪,以及北端環翠山巔的重檐六角亭、摩崖石刻,精心構織了一座平易近人而又雅俗共賞的文化建筑群落。
甘肅自古文墨芬馨,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遷客騷人、賢達俊士,在這塊文化底蘊極深的熱土上留下了翰墨文章。此建蘭州碑林,以草圣張芝為旗幟,以地域文化為標志,廣搜博征,集偉人、名家、士子墨寶之大成。縝密定稿,繼之覓富平鳳凰山之石,征四方知名刻工,鐫于貞石,總成碑林。
觀夫蘭州碑林,立于高山之巔,接臨白馬浪灘,遙對南山,自成高標。《淳化閣帖》,博大精深,譽滿海內外;《西狹頌》《西夏碑》,國之珍寶,難得一睹。尤以秦漢簡牘、敦煌寫經勒石,開國內碑刻之先河,凸現蘭州碑林之品位。徜徉蘭州碑林中,環顧四周碑文,或書壇圣哲,或偉人領袖,或隴上英才,或近現代名士,洋洋灑灑,林林總總,如碧海之皓月,如河漢之群星。游人登臨,觀河臨景,把扶揣摩,恍然天上人間。其必曰,蘭州文化名城,誠不我欺!
蘭州碑林,肇建者誰?流螢也。流螢先生,一生熱衷于碑帖文化,求學、工作之暇,時常尋訪斷碑殘碣,樂此不疲。繼而覺悟甘肅文化底蘊雄厚,名士遺存墨寶不菲,何不建設碑林以彰子孫?繼而將此宏愿鼓吹之,雖十年未成,終有不悔,勵精圖治,以期成事。
先生離休之后,再接再厲,借改革之東風,得各方之支持,事竟成,碑林遂建矣。然此一偌大工程,起始則百難紛至,諸緒如麻。先生不畏之,廣借人緣,動員大眾,事必躬行,不遺余力,為碑林的順利建成發揮作用。碑林即立,先生亦遂愿矣。
昔日金城覽勝,南山五泉,素孚盛名。五泉山之興盛,緣于名士劉爾炘。二十世紀初,蘭州邑紳劉爾炘捐資四萬兩白銀,嘔心瀝血,遍訪江南名園,獨出心裁,鉤天繡地,將五泉山建造一新,詩情畫意迭現,遂成隴上名園,亦為蘭州之標志。黃河北岸之白塔山,雖亦知名,然比肩五泉,終稍遜矣。今碑林屹立于斯,獨成西部一景。挾長風,臨大河,遙對五泉山,形成掎角之勢,使南北文化景點協調對稱,蔚為大觀,托舉起金城奮飛之雙翼。
壯哉金城蘭州!永兮蘭州碑林!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