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9月10日電 題:葉嘉瑩談近百年詩詞人生:把中國傳統“吟誦”留給后人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我是將近百歲的老人了,所懂的只是詩詞。”9月10日,中國教師節,已96周歲高齡的葉嘉瑩坐在輪椅上,回望近百年詩詞人生,講述“弱德之美”,她說:“我最后的一個希望,是要把中國傳統的‘吟誦’整理完,留給后人。”
當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展映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依循舊例,葉嘉瑩先生也為南開師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傳播中華詩詞魅力。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這一課,人員較往年少,但在網絡上直播,受眾更多。
1924年生于北京的葉嘉瑩出身葉赫那拉氏,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知名漢學家。她1941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1952年起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執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2016年3月25日,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出身名門,卻一生坎坷;長年寄居海外,又在晚年定居南開。回望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旅途,葉嘉瑩于顛沛流離中飽受家國破碎、生存困頓、生離死別之苦。到底何種力量支撐她笑傲苦難?葉嘉瑩說:“我是苦行僧加傳道士,也自得其樂。”
她回憶在哈佛大學做研究的時候,每天在圖書館研究王國維《人間詞話》那本書,早、中、晚三餐不過是各一個三明治。“工作到半夜,要走的時候,我在三樓,要負責把圖書館每層的燈一個個熄滅;研究一天的王國維,伴隨著燈光熄滅走下去的時候,我覺得王國維就在旁邊。”葉嘉瑩笑言。
對于人生坎坷,葉嘉瑩舉例孔子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她說:“我雖然沒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對于讀書、研究真是做到了發憤忘食,而且也確實樂于忘憂,在讀書中自得其樂。”
“世變悠悠幾翻覆,滄海生桑陵變谷。”葉嘉瑩認為,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感發生命與人生的智慧,支持她度過了平生種種憂患與挫折。“面對困難,我不恐懼、不害怕。”
苦難歲月磨礪性情,詩詞為伴感悟人生,葉嘉瑩提出的“弱德之美”正是源于清代詞人朱彝尊。在講座上,她流暢地為眾人吟誦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葉嘉瑩認為,朱彝尊這首詞作非常好,體現一種“弱德之美”,就是對于自己感情的一種節制,一種約束,是一種“弱”的品德,是一種忍耐和承受的品德。
秉持這種信念和認知,無論多大的苦難、災禍襲來,葉嘉瑩都可以“獨立蒼茫自詠詩”,她內心的操守從不因外物而變。被問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時,她更是一笑置之:“我這個人關起門來讀書、寫作成為習慣,并沒有覺得被關起來有什么不好,在讀書中自得其樂。”
執教七十余載,葉嘉瑩以“好為人師”自嘲,“我現在這么老了,還希望有余年可以繼續工作,將詩詞‘吟誦’傳承下去。”她指出,在古代,吟誦非常重要,字從音出、字從韻出,只有吟誦才會創作。“所以我正在做吟誦的錄音,希望能夠推廣中國歷代的詩詞歌賦,以傳后世。”(完)
【編輯:張燕玲】
- 2020-09-11“從來簡儉是家風” 古人如何節儉過日子
- 2020-09-10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 2020-09-04不讀書只拍照 書店究竟為誰而開
- 2020-09-04網絡語言為漢語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