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辭海》:紙電一體開啟“融查閱”
□本報記者 金鑫
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右)和副總編輯張敏審讀《辭海》(第七版)校樣。
《辭海》(第七版)部分校樣。
《辭海》(第七版)彩圖本封面。上海辭書社 供圖
如果從1915年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先生動議編纂《辭海》算起,《辭海》如今已是位百歲“老人”。但是,作為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大型綜合性辭書,《辭海》歷久彌新。
在1979年第三版之后,《辭海》確立了“十年一修”的制度。2020年8月,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辭海》(第七版),這是《辭海》誕生以來的第六次修訂,與上一版相比,75%以上的條目有程度不同的修訂或更新,并且同時推出了網絡版。
十年一修
留下歷史和時代足跡
第七版編纂方案、編纂手冊所做的案頭準備中,光是對第六版所做的學科解剖、專題解剖報告就有近百份。
曾經有人比喻,《辭海》就如同一座運行精準的大鐘,十年一鳴,宣告自己已將時間的足跡清晰鐫刻了下來。
比如1999年出版的《辭海》(第五版),當時國際形勢變化很大,國內經濟體制轉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增詞目大部分也是之前10年新出現的詞語,如因特網、多媒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2009年出版的《辭海》(第六版)增收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其系列條目,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條目形成系列。此外,大大充實了關于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獲悉,最新出版的《辭海》(第七版)中,各相關學科的收詞和釋文充分反映了10年來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現中國實踐,表達中國話語。比如系統收錄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條目,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中國夢,復興路”等。法學學科新增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并將2018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新的重要精神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條目釋文中。科學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也都有大量新增條目,如5G、物聯網、大數據、生物突變論、自媒體、新聞客戶端等。
新版《辭海》在對具體條目進行增刪修訂的同時,還對全書的學科體系和各學科的內部架構進行了調整,新增交通運輸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新興學科,使學科體系更趨科學、完備;對經濟學、管理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收條進行了系統性增強,其中有些學科新增條目超過80%,使學科內部架構更趨合理。
“時間不停往前走,《辭海》的腳步也必須緊跟時代踏實邁進。”《辭海》編纂處主任、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告訴記者,“十年一修”對《辭海》這樣的大型工具書來說已是極限。“《辭海》的修訂不是改幾個錯別字,補兩條材料,更新一些數據,而是按照42個大學科、110多個小學科分類,從收詞、確定詞目單開始從頭來過。第七版編纂方案、編纂手冊所做的案頭準備中,光是對第六版所做的學科解剖、專題解剖報告就有近百份。事實上,今后一二年內,我們就要啟動論證下一版了。”
字斟句酌
辭海精神浸入辭海人血脈
以前6樣就付印了,這次我們出了8校9樣,同時,聘請60多位專家,從語詞、科技、社科3個角度進行通讀。
“一絲不茍、字斟句酌、作風嚴謹的辭海精神”,是黨和國家對辭海人的褒揚和要求,也正是這種認真嚴謹的態度,經過千錘百煉,成就了《辭海》的權威性。
秦志華告訴記者,《辭海》的編纂修訂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個詞條從收詞階段起就進入嚴密的工作程序中。收詞時要先抽取各學科的基礎詞目單,由分科主編進行增刪、修改后,交由專家論證。詞目單定稿后,由分科主編分發給撰稿人先試寫樣條,預審通過后才能進行大規模撰寫。完成撰稿后交分科主編審定,再交付出版社,進入三審流程。之后還要經過義項編排、專項檢查、全稿通讀等流程,初算下來,每一個詞條從收詞到付印要經過100多道工序。
“第七版尤其艱難。”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敏坦言,不僅因為這一版的修訂幅度大、更新內容多,更由于一大批《辭海》編纂老同志的離退休,參與這一版《辭海》編輯出版工作的多為新人,因此,出版社定下更為“苛刻”的規矩,即歷版的流程一個不少,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同時,在這基礎上再加碼。
“以前6樣就付印了,這次我們出了8校9樣,同時,聘請60多位專家,從語詞、科技、社科3個角度進行通讀,付型階段還組織了10位資深編審集中一周時間審讀全稿。在原稿三審、初校樣三審之外,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張榮還把所有校樣通讀了一遍。我們缺少經驗,只能投入更多精力,希望內容質量、編校質量能符合社會各界的預期。”張敏說。
《辭海》(第七版)法學分科責編商曉燕,從1989年至今,已經歷了《辭海》4個版本的編纂修訂工作。她告訴記者,言傳身教、傳幫帶已將“一絲不茍、字斟句酌”浸入到辭海人的血脈里。此次,在結束法學學科的復審后,商曉燕寫了2.7萬字的審稿意見,將審稿中發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錄。“許多編輯也是這么做的。這對于提高新編輯的審稿能力、責任心,以及做好以后的再修訂工作,都有重要意義。”商曉燕說。
“《辭海》中的每一個詞目,就像琥珀一樣,是數代辭海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哲社編輯室主任劉寅春對記者說。
守正創新
百歲《辭海》有了網絡版
第七版《辭海》借助工具書協同編纂平臺,以傳統審校流程和數字化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編纂出版效率。
《辭海》(第七版)設計了紙電一體的出版模式,在彩圖本版權頁上有個二維碼,刮開掃描以后,讀者可享《辭海》網絡版5年的使用權,而且有PC版、APP版和微信版,相當于擁有一部隨身《辭海》。網絡版目前已經上線試運行,今年底明年初將正式發布。
“其意義不僅僅是開發了網絡版,而在于推動整個產業鏈,從編纂、修訂到發布、運營,《辭海》出版全流程的數字化。”秦志華強調,最近幾年,《辭海》《大辭海》的數字化開發從未停止。此次,第七版《辭海》借助工具書協同編纂平臺,以傳統審校流程和數字化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編纂出版效率。
“一個詞條導進去,能夠找到歷版《辭海》里相關的條目,能找到《大辭海》里相關的條目,能實時抓取互聯網上的百科條目,古今地名、歷史紀年的錯誤也都能自動提示。每次修改都能留痕、自動比對,解決了編輯一些基礎的重復性勞動。”秦志華進一步解釋。
商曉燕也告訴記者,以往《辭海》修訂過程中,讓許多編輯都非常痛苦的“明交叉”“參見的落實落空”“暗交叉”檢查工作,這次借助編纂平臺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這在以前全部都是靠手工翻樣查找的,不僅工作量巨大,效果也沒有這么顯著。”
“我們在努力實現《辭海》編纂方式上的突破,希望到下一版,基本能做到全部線上完成。我們也在規劃設計一些新的流程。比如每年年底出版一本年鑒,把當年的新事、新物、新詞收集起來,一方面跟網絡版更新相結合,另一方面為下一版的全面修訂打好基礎。”秦志華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辭海》網絡版結合互聯網辭書的特性開發了知識專題、知識圖譜等,而紙質版的紙張、字號、圖片看上去都比較舒適。“我們希望《辭海》不僅是可查詢的辭典,也成為讀者時時能閱讀的圖書、時時可學習的工具。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親近《辭海》,讓《辭海》在線上線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秦志華說。
相關新聞
- 2020-10-13遲子建長篇新作《煙火漫卷》出版
- 2020-10-13亦真亦幻的莫言還鄉記
- 2020-10-13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影作品集《來過》出版
- 2020-10-13尋尋覓覓 總覺得有義務為古書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