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經濟”來臨,出版如何對接有聲書
□本報記者 張君成
當下,不少青少年成為聽書的忠實讀者,他們的選擇也在支撐著整個市場的體量。
聽書可以為讀者營造具有沉浸感的體驗,這也成為它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懶人聽書 供圖
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聽書率較上年平均水平分別提高4.3%和8.5%。與此相對應的是整個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已達到40.6億元,同比增長近40%。而近5年來,中國有聲書市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或許是有聲讀物發展的最好時期。
整個有聲讀物市場中,內容是核心。出版單位作為內容生產者主動參與,符合自身發展趨勢。隨著有聲讀物精品化漸成趨勢,出版單位的內容優勢凸顯,參與度也在逐漸提高。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出版單位僅僅將腳步邁入到有聲讀物市場還遠遠不夠,如何融合成為關鍵。
精心謀篇布局 合作與自建各有千秋
當下出版單位和策劃機構有多重視有聲讀物市場,看看以下幾個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從2018年就開始招收專業人員負責有聲書的錄制、運用、推廣,并搭建“人文讀書聲”店鋪。人民郵電出版社聽書產品籌劃與上線也是在2018年,同時其還在持續地對內容進行開發。上海譯文出版社則將有聲書建設視為全社“全版權、多形態”布局下的重要一環,其重點書和常銷書都爭取有聲化。新經典文化則實現了有聲讀物產品線的全面開花,“路遙經典文學系列”“馬爾克斯大師系列”“三毛暖心文學系列”“華語文學經典系列”“懸疑推理盛宴系列”等有聲讀物成績不俗。
在合作方面,出版單位和策劃機構的有聲讀物分發主要有兩個渠道:與平臺合作或自建平臺。與互聯網有聲讀物平臺合作是目前出版單位實現有聲讀物布局的重要手段,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凌云就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上海譯文社的“譯文有聲”的主播賬號就入駐了喜馬拉雅、懶人聽書、微信讀書、掌閱、當當云閱讀等各大有聲平臺。
在自建平臺方面,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數字出版與科技部主任趙晨介紹,人文社打造了“人文讀書聲”微信小程序,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閱讀體驗方式,包括線上聽書、看電子書、看視頻解讀、看活動直播等,還可以與實體書實現互聯,包括用戶線下買紙書、通過掃碼即可線上收聽同名有聲書等。“目前‘人文讀書聲’已上線200余種經典文學有聲書,如《圍城》、《紅星照耀中國》、‘四大名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系列等多個知識內容專題,還有電子書、系列直播視頻等。”
除了微信小程序外,也有出版單位選擇在小鵝通這款知識付費APP上搭建自己的有聲讀物平臺,如上海譯文社等;其他出版單位和策劃機構也計劃進入,新經典創新實驗室·有聲書主編劉恩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也會開通自己的小鵝通,為用戶提供一些額外的電子閱讀和收聽服務。
對于出版單位來說,選擇與平臺合作肯定是最省時省力的。如人民郵電出版社信息技術部副主任賴青就表示,他們選擇了與其他平臺合作,并自建了品牌——“人郵知書”。“主要原因是我們考慮到單一出版社的小規模資源難以在互聯網環境中持續獲得穩定用戶,整體投入產出比不高。”賴青介紹,目前人郵社主要合作的平臺是喜馬拉雅、微信讀書、京東讀書、當當云閱讀、懶人聽書等,“選擇合作的主要參考依據是平臺流量的大小以及版權的保護程度。”
自建平臺的高靈活度與高收益目前被越來越多的出版單位青睞。趙晨表示,人文社因為有了自己的平臺,所以才能在特殊情況下利用已有資源快速作出反應。如面對疫情,人文社于今年大年初六凌晨第一時間在“人文讀書聲”推出了“抗疫免費暢聽”公益活動。活動期間,共計免費發放暢聽月卡4.2萬張,累計價值84萬元。“我們的自建平臺為出版單位線上直播活動提供平臺支持,并配合發行部進行‘云講書’直播培訓活動,效果顯著,累計3.3萬人次收看、參與培訓。后續在豐富內容資源的同時,我們還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線上直播、打卡活動等,增加了用戶的黏性。”趙晨介紹道。
機遇與挑戰并存 知識服務有潛力
目前出版單位進軍有聲讀物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劉恩凡看來,出版單位的優質版權,以及對優質內容的深入了解是其開疆拓土的關鍵,但這些優勢并不意味著出版單位就可以高枕無憂。
首先,在業務規模方面,出版單位尤其是一些專業出版社在有聲書領域可施展的空間不大。在賴青看來,目前有聲書市場能獲得用戶持續關注的主要是網絡文學、經典文學以及人文社科類產品,經管類的少數方向表現也不錯,但其他方向整體受眾面較小,也影響了人才的流向與版權交易。“市場不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有限的市場也導致有聲版權尤其是外版書籍的版權報價過高,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出版單位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過度依賴平臺的策略,對此劉恩凡認為,這與出版單位的運營能力有關系,“我們的運營思維方式需要從出版思維切換到互聯網思維,跟上互聯網產品的速度和產能。”
想要解決上述問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出版單位也意識到這一點。對于過度依賴的問題,他們選擇積極參與平臺的相關主題活動,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而對于市場份額的問題,有的出版單位選擇了知識付費這一賽道,以提高競爭力。
朱凌云表示,知識付費和內容音頻化都是上海譯文社有聲布局的重要環節。他介紹道,“譯文講書”是上海譯文社很早就開始布局的一條有聲解讀產品線,邀請了專業書評人與專業主播組建了“譯文講書工作室”團隊,圍繞文學、社科領域的經典著作,每周策劃1—2種原創解讀音頻,目的在于陪伴讀者,一起解決“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與“深度耗時閱讀書籍卻收獲匱乏”之間的矛盾。
精耕細作是這個產品線的特點,朱凌云表示,每個解讀產品至少要經過選題、撰稿、審訂、錄制、上線5個流程,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7000—10000字的原創文字內容,以及時長30分鐘左右的音頻。“與市面上單本解讀不同的是,我們每一批策劃都會跟著主題走,讓它更接近一個完整的讀書節目,比如目前已經上線的《見證:我們的女性400年》,我們從數百本涉及女性題材的經典著作中,解讀具體書目的同時,也為讀者剖析400多年以來女性背后的故事,深入淺出,讀者既可以單本收聽,也可以整個專題一起收聽。”朱凌云如是說。
當然這種高投入也讓一些出版單位和策劃機構持謹慎態度。劉恩凡表示,當下新經典會更傾向于內容音頻化,“這是我們目前探索出足夠豐富的經驗,能夠有序推進的板塊,也是目前能夠確保穩定運營的上升業務板塊。但我們也希望隨著我們經驗的豐富、團隊的完善,能夠在知識服務賽道,也找到我們的空間。”
賴青對此則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他認為知識付費與有聲讀物除了在服務模式上有區別外,本質上沒有太多差別。“所以我們在品類上并沒有明顯的傾向性選擇,選擇有聲書還是知識付費完全取決于我們的運營服務能力。如果服務能力跟得上,那么最理想的選擇是在同一個選題上進行差異化腳本設計,生成兩個版本,一個版本作為有聲書進行平臺分發,一個作為知識服務的音頻課在線運營。”
未來投入不停 多元開發或成趨勢
目前聽書類產品的規模和收益都還處于成長期,出版單位持續投入意愿不減。它們對未來的期待,都體現在擴大有聲讀物生產規模和提升運營能力上。
賴青表示,當前市場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作為內容的一種特定形態,其未來的發展不能完全以當下的眼光來判定。因此人郵社的聽書規劃還持續在做。“在生產方向,我們一方面繼續投入開發有聲書,并結合分社的運營能力開發音頻課程;在運營方面,繼續提升運營能力并擴大合作范圍;在商務模式方面,開拓B2B市場業務,提供有聲讀物的機構服務。”
不過在擴大投入的過程中,出版單位的擔憂也在增加,這主要體現在版權方面。朱凌云表示,目前引進書的有聲化有很大一部分阻力來自版權方和盜版有聲書。他表示,有聲書的權利往往分為單人演播、多人演播、廣播劇等多種細分類型。很多讀者或演播愛好者會自己朗讀并上傳到網上,這不但侵犯了出版社的權益,也損害了權利人的利益,對后續圖書引入國內造成困擾。“我們目前大量錄制優質的正版有聲書也是希望良幣驅逐劣幣,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和正版意識。對于一些暫時沒有引進有聲版的重點圖書我們也會策劃講書產品,比如即將推出的‘疾病專題’就是以‘譯文紀實’系列里的書為主的書目。”
面對壓力,多元化經營,擴大盈利范圍似乎就成為解決途徑。趙晨表示,人文社目前與平臺合作,利用紙書渠道,與紙書捆綁。“我們同時進行挖掘,挖掘已有資源的同時,開發新產品。選擇合適內容,嘗試廣播劇、多播劇等多種形式。爭取紙、電、聲同步出版,同步推廣,互相促進。”
相關新聞
- 2020-10-13手捧未來 認真對待每一天
- 2020-10-13日歷書好看更要耐讀
- 2020-10-13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無間——悼念張世英先生
- 2020-10-13在“江村”,讀費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