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欣
郵票,不僅是郵資的憑證,票面上還分別記錄人物、史實或物產,作用不小。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編的《郵覽中國:農耕文明與鄉村振興》,廣泛搜集已經發行的有關郵票,反映中國“三農”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謂別開生面。
“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郵覽中國》分十二章,全方位論述,能給人以知識。僅舉幾個方面說說:
農時節氣。中國古代先民,根據太陽運轉的情況,制定二十四節氣,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補充“歷法”,此舉為世界所僅有。近年來,中國郵政陸續發行了二十四節氣的郵票,本書對每個節氣的介紹,包括陽歷之日、氣候情況、農事活動、民間習俗等。
風物特產。農產品、林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千奇百樣,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這方面的郵票,書中均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如水稻,原產于中國,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2013年發行的《雜交水稻》特種郵票,反映袁隆平研發雜交水稻,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再如豬,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大雅·公劉》就有記載:“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歷史相當悠久。
水利灌溉。書中介紹了世界上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被稱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被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以及黃河治理、淮河治理、南水北調、三峽水電站等一系列宏偉水利工程。
鄉村文化。農民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富有特色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等。可以說,它是農民的一種精神依托。書中有許多這種主題的郵票介紹,并指出,近年來,由于推進文明村鎮建設,大力培養新型農民,鄉村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
《郵覽中國》,雖不是宣傳農業、農村工作的專著,但書中處處都能看到新中國農業、農村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是介紹“蜜蜂”的郵票,也不忘告訴人們,1989年第32屆國際養蜂大會,我國奪得唯一的金牌,養蜂成就引起世界矚目,會上確定,第34屆大會在北京舉行。至于鄉村聚落的發展變化,介紹得尤其詳盡,充分反映了農村的繁榮與農民生活的不斷提高。
中國農村振興的根基在于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正如書中所述,創造性制定二十四節氣,注意生態保護,培育優秀的民風民俗,重視水利灌溉工程建設等,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這是它的本源之所在,我們要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歷史、內涵,不斷地加以傳承、弘揚。“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中國農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一個國家,頻頻以農業、農村、農民為題材發行郵票,特別是,中共中央從2004年開始至今,每年的第一號文件,都是聚焦農業、農村、農民的事,可見重視的程度。基于此,中國在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億貧困人口成功脫貧,2020年圓滿收官,更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與贊譽。
《郵覽中國》,還可促進人們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發展的思考。
就寫作而言,《郵覽中國:農耕文明與鄉村振興》脈絡清晰,敘述生動。十二篇章都以詩句為標題,文采斐然。許多內容的介紹引用典故、詩文、民諺、傳說,也增強了可讀性。
相關新聞
- 2020-10-20用文學守護初心
- 2020-10-20智能時代,人類還有未來嗎
- 2020-10-16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影作品集《來過》出版
- 2020-10-1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讀《紅燭于漪》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