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長起郁郁蔥蔥“知識林”
□本報記者 李婧璇 王坤寧 田野
定西安定區友誼幼兒園“小書架”。
酒泉市肅州區黃泥鋪裕固鄉沙棗園子村讀書的孩子們。
“馬背上的書屋”成為“行走的圖書館”。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田野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時代的農民兄弟,依靠知識脫貧致富。作為最早啟動農家書屋建設試點的省份之一,15年里,甘肅大地的一座座農家書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點亮知識之光,照亮農民致富之路,日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信息橋”“行走的圖書館”“文化高地”,為隴原大地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注入了不竭動能。
從“好幫手”到“金鑰匙”:增收致富架起“信息橋”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腦袋。”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甘肅定西、武威、張掖、酒泉等地調研采訪時了解到,來農家書屋“取經”,夯實自己的脫貧致富路,正成為甘肅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
白墻青瓦的嶄新院落,寬闊平坦的水泥馬路……在武威市古浪縣富民新村,設立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農家書屋,每天上午8點至下午6點,前來借書的村民絡繹不絕。“有啥問題就來書屋找答案。這里不光是我們學習種養技術的‘好幫手’,更是我們發家致富的‘金鑰匙’。”村民李應川笑著對記者說道,自己以前不懂現代化的種養技術,如今卻可以侍弄一座蔬菜大棚和40多只羊。“不懂不會,就來書屋找答案。”
在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西嶺村,村兩委成員和村里大學生結合脫貧攻堅,主動擔負起“馬背上的書屋”送書員職責,常年走進草場棚圈,為當地農牧民送去牲畜育肥、病蟲害防治、安全生產等各類農牧業科技實用圖書,逐漸培養了一批新型農牧民。
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速展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陳玉芳告訴記者,書屋通過宣講時效性較強的政策解讀等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戶參與其中,讓扶貧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真正使農家書屋成為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記者在調研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農家書屋拓闊思路,積極與農技、司法、衛健等部門對接聯系,不定期舉辦種養技術、健康養生等培訓班,與農民面對面溝通,以“授之以漁”的方式不斷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同時,為了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還邀請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牛羊圈舍、種植園區,手把手推廣和教學,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越來越合新時代農民“知識胃口”的農家書屋,正從“好幫手”變為致富“金鑰匙”。
從“試驗田”到“百草園”:搖身一變“行走的圖書館”
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到4.3億人,其中農村居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到68.2%,手機和互聯網已成為農村居民接觸媒介的主體。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農民閱讀需求,甘肅省積極建設“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依托數字閱讀提供延伸服務,讓農家書屋變身“行走的圖書館”。
“碰到種植問題,‘百草園’上搜一搜,有圖有真相,一點全明了。”來自敦煌市黃渠鎮清水村六組的魏軍魁,笑稱自己是“百草園”的忠實“粉絲”。他告訴記者:“我種植的葡萄遭遇‘霜霉病’等病害,都是在‘百草園’上‘尋醫問診’,農忙時沒空來,就在田間地頭刷‘百草園’。”
黃渠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干事沈艷熙介紹:“我們利用‘逢六’趕集的時間點,通過大喇叭、現場設置推廣臺、微信群、朋友圈等,大力推廣‘百草園’APP的使用,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手機免費閱讀、聽書、學習種養技術等,享受‘文化大餐’。”
黃渠鎮代家墩村農家書屋推廣“百草園”的做法,僅是甘肅各地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縮影。記者在調研采訪中發現,每個農家書屋門前都貼著“百草園”APP下載鏈接和二維碼。此外,“百草園”與12316三農信息服務網、脫貧攻堅、應急廣播等網站建立了鏈接,以豐富的數字閱讀內容服務新時代的廣大農民讀者。
截至目前,“百草園”平臺現有用戶18.6萬戶。甘肅省農家書屋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說:“我們力爭今年年底用戶達50萬以上,2021年年底用戶達到200萬左右,最終用戶達500萬以上。”
從文化“糧倉”到文化高地:美麗鄉村“書香飄溢”
在甘肅各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家書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日益成為宣傳思想建設的“主陣地”、文化建設的“主戰場”、文明傳播的“主渠道”、鄉村振興的“加油站”。
同樣,黃渠鎮則將農家書屋打造成有特色、聚人氣、接地氣的鎮村文化“會客廳”。“我們堅持書屋跟著農民走,以文化活動為抓手,通過完善村級農家書屋,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效開展。”黃渠鎮黨委書記祁曉花介紹說。例如,代家墩村農家書屋,以“主題黨日”“微型黨課”等為載體,在農家書屋里組織開展形勢政策宣講、道德教化、法律、農業科技、保健知識等宣傳培訓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富民新村,農家書屋與法律廣場合二為一。每周一節的法律講堂,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知法、守法、懂法。在該村農家書屋管理員何華基看來,今年7月啟動的法律講堂雖然時間不長,“但是能明顯感受到村民素質的提高,就連村里的鄉風文明建設也越變越好,村民糾紛明顯少了”。
從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來的暖心扶貧干部康忠芳,在天水市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村農家書屋辦起了“農民夜校”,讓一個原本軟弱渙散的落后村、上訪村,最終變成了人人稱贊的文明村、致富村。
“有人說,農家書屋是智慧的燈塔、是精神的家園、是知識的海洋。而我要說,農家書屋不只是物化的象征,更是文明鄉村的宣傳堡壘、振興鄉村的精神引擎、美麗鄉村的文化地標。”在甘肅省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鄉村領讀員”、甘谷縣融媒體中心播音員王苗看來,“鄉鎮村組的農家書屋,寄托著一種情感,堅守著一種信念,延續著一種夢想——從根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對新時代的農民而言,從文化“糧倉”到文化高地的農家書屋,播撒的一粒粒知識種子,破土而出,正成長為郁郁蔥蔥的“知識之林”,讓他們奔好日子的勁頭更足!
相關新聞
- 2020-11-03酒泉一位87歲老人的故事—— 堅守25年,只為書香潤家園
- 2020-11-03張掖:“馬背上的書屋”助鄉村振興
- 2020-11-03定西:“共享書吧”溢扶志正能量
- 2020-11-03軍旅作家王筠抗美援朝小說創作研討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