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姚高峰

2017年6月,受組織安排,我任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十美堂鎮貧困村上河口村第一支部書記(當時該村同時派駐有扶貧工作隊第一支部書記),中心任務是抓黨建,時間半年。
坦白地講,對這個差事,我糾結甚至抗拒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我還是選擇走向這片土地,因為我的根仍然與這片土地相連。
我的老家在湘西北武陵山區,父母年近八旬,仍在不停操勞,同祖兄弟姐妹10多人僅我一人跳出農門。我不能回到故土改變我的家鄉,但上河口這片土地又何嘗不是我的另一個家鄉?
眼看半年任職即將到期,我力盡所能地做了一些事,但我覺得與我的理想預期相距甚遠:干部群眾思想有待進一步解放,精神有待進一步提振,力量有待進一步凝聚;10多公里村組道路沒有硬化;水利設施不健全,不少地方下雨就淹,有的溝港近20年沒有清淤;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等產業低端粗放,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集體經濟尚未真正起步;因病致貧群體較大,健康扶貧需要做得更細更實……我主動向區里分管扶貧工作的領導和駐村辦匯報,申請留下來。
留下來無疑是和自己過不去。當時我的左腿膝關節半月板因公導致三度損傷,腿腫得不能行走,必須做手術,而我一旦撤退,便會前功盡棄,覆水難收。現實逼迫我在保守治療的同時,千方百計去組織資源,爭取各方支持。而我所擁有的只有一腔熱血和一支筆,我想:就把自己扶貧的心路歷程和工作歷程寫出來,告訴別人我的目標與夢想、彷徨與無助、掙扎與奮斗,讓別人認識你、了解你、理解你、支持你。
從此,除了迎檢,我的日常節奏基本都一樣,白天走訪、工作,晚上學習、記筆記,周末和節假日延續從進入上河口就開始的寫民情日記的習慣。這些日記整理后發表,為我收獲了一幫“鐵粉”。他們或親自參與,或牽線搭橋,為上河口引進了各種社會資源。他們總計“化緣”、引進各類資金200多萬元,用于上河口溝港清淤、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民生改善和助困助學。區委、區政府和各級各部門也加大了對上河口的支持力度。無論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還是人居環境、精神風貌,上河口和全國所有的鄉村一樣,正經歷著改革開放40余年來最直觀也最深刻的變化。
在近3年脫貧攻堅歷程中,有許多暖心的人、暖心的事讓我動容。農民詩友杜福喜給我送來一箱雞蛋,我給他錢,他說:“你要給錢,那我們的交情就從此斷了。”我的拐杖手握橫檔特別容易壞,管飯的老支書譚長春給我換上了木的,從此一勞永逸。一位村民專程跑到常德,送來一只野養甲魚……這一切成為我在上河口堅持下來的力量源泉。
2019年5月底,在拄拐一年零兩個月以后,我終于下定決心做了左腿膝關節半月板切除手術。臥床期間,為了讓我安心休養,村里各類事務基本沒有任何攪擾,但我自己仍然掛心許多具體事務,勞心之巨,不減平日。此刻,我早已重返前線。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但我們依然會走下去,我堅信它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扶貧手記》 姚高峰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相關新聞
- 2020-11-02馮驥才推出長篇小說《藝術家們》描繪藝術人生
- 2020-10-30《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扎實的理論和可貴的創新
- 2020-10-30傳記文學《國學與王朝》出版
- 2020-10-22《偉大抗疫精神:筑起新的精神豐碑》出版發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