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立體的西北圖景
《西北,西北》:衛庶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走近一個精彩的人,就是走進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是《西北,西北》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評價《西北,西北》這本書。《西北,西北》是新聞工作者衛庶關于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和青海的筆記。
作者這樣自述書名緣由:“過去了這些年之后,忽然想起這是一個身赴大西北,從內蒙古再到青海,從祖國的西北走向更西北的過程,所以用了‘西北,西北’來命名。”2005至2006年,作者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掛職鍛煉,任烏拉特前旗旗委副書記。2011至2015年,又赴青海工作。“因為喜歡下鄉,喜歡和老百姓一起聊東聊西,喜歡隨手記下些只言片語,所以形成了一些筆記。”
通讀該書,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兩個“西北”:一是西北的歷史,一是西北的現實。作者將口述歷史與社會調查熔于一爐,借助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勾勒出一幅立體的西北圖景。
讀《西北,西北》,不知不覺間,那些遠去的人和事會忽然從紙墨間跳出來,一下子來到我們身旁。作者通過大量細節,高度還原了一段段或驚心動魄或情意綿長的歷史瞬間。如,作者這樣寫故事:“那個時候,草多,山里的樹稠得很,不說人進不去,連羊都進不去。”作者這樣寫人物:“在和其中一個個子稍矮的女孩子握手的時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這竟是一只內掌部分相當粗糙的手。我控制住自己的表情盡量平靜,然后問了一下這個大眼睛的秀氣女孩的年齡。校長說,17歲。在和她們告別之前,我又和她握了次手,只是為了證實那雙手的確是粗糙的。”
讀《西北,西北》,只消幾行字、幾句話,我們的雙腳就仿佛站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作者沒有過多修飾,但進行了精心剪裁。他選取具有西北特色的典型人、典型事,讓整本書人物鮮活、充滿地方特色。《在烏梁素海邊》《〈鴻雁〉的家鄉》等篇章,涵蓋當地的文化、民俗、生態等方面,體現出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這本書之所以打動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堅守人民立場。作者說,這是在小時候就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教導。書中涉及的人物眾多,有牧民群眾、基層黨支部書記、普通黨員,有老人、學生等等,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作者飽含深情地記錄下普通人的所思所想,記錄下種種細節,如養了多少牛羊、種了多少莊稼、各項成本是多少、困難的地方在哪里。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品咂出社會現實、生活百味。記者的身份讓作者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問題意識,他在記錄現實,更在思考現實,這讓《西北,西北》具有很強的社會學價值。
《西北,西北》用文學的筆法書寫現實,語言優美、雋永。“冰天雪地的時候來過這里一次。當時,是沿著一段寬寬的河道,河面已經結了冰,兩岸都是嶙峋的石頭山,蜿蜒曲折地進去。大概一個小時以后,在河道轉過一個大彎的地方,豁然開朗。河岸的一邊仍然是山,另外一邊已經離山很遠了,成為緩緩展開的開闊平地,上面散落著相隔較遠的牧民的房子。”優美的文字描摹出一幅詩意的水墨畫。(潘旭濤)
相關新聞
- 2020-11-03人間至味真善美
- 2020-11-03《煙火》:這文字,恰如一匹絲綢面料
- 2020-11-03我的攝影追尋
- 2020-11-02抗美援朝紀實文學《遲到的勛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