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時代的凱歌

“脫貧攻堅報告文學”系列叢書(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作家任林舉的長篇報告文學《出泥淖記》是其中的一本,本書滿懷激情地寫了戰斗在東北農村扶貧攻堅一線的黨政干部,肩負時代使命,無畏艱辛、敢于擔當。
這部接地氣的報告文學,正好印證了高爾基一句著名的話:“我們文學家的任務是研究、體現、描寫,從而肯定新的現實。”《出泥淖記》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以下是我對本書的幾點感受。
突出了扶貧重在立志。我們從《出泥淖記》的書名上,可以看出作家在倡導一種“沖出泥淖求新生”的凌空沖越之勢。作家寫道:“扶貧不是簡單的分錢,是要全方位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是要通過有限的扶持激發無限的內生動力。”這里的“內生動力”就是強調對農民扶貧還需扶志,要注重對農民精神世界的改造與建設,樹立自強不息、不斷追求幸福的生活信念,強調在提升生活水準的同時,精神世界緊跟時代同步提升,力保農民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雙豐收,實現全方位立體化脫貧。
強調了扶貧重在改變文化觀念。《出泥淖記》給我們提供了文化改變農村社會的切入視角,書中的王平堂、李大偉、侯志國等10余位駐村書記扶貧的另一項任務,就是把當代的生活理念、文化理念、經濟理念、信息理念等帶到農村,使多種文化在農村得以灌輸傳承,以此促進生活激變。
《出泥淖記》告訴我們,扶貧不僅需要派專人、給資金、上項目等硬件工程,更關鍵的還需要把文化文明帶給農民這類軟件工程。和南村駐村第一書記金城杰明白,要帶領老百姓越過貧困線,共同奔小康,必須首先改變他們的觀念、思維、認知習慣,否則,眼前多少財富、多好的條件也會在失去扶持、支撐之后煙消云散。只有把先進文化注入農村,改變農民傳統思維,激活農民接納新生活,用現代理念創新生存方式,投身當今火熱生活,早日邁進小康社會。
塑造了扶貧急需的新人才。《出泥淖記》除寫駐村第一書記這組國家派的正能量人物主打攻堅戰外,還寫了一組來自本土的主攻力量,即返鄉企業家任村官,以及本地企業家直接參加扶貧攻堅戰,這是一支不能低估的有生力量,這些“新要素”視野開闊、理念創新,加之深厚的故鄉情結,不惜代價造福家鄉,深受農民愛戴。
重申了敘寫扶貧要忠于時代。 任林舉的《出泥淖記》,記錄了當代中國向貧困發起總攻的具有人類意義的偉大壯舉。作家為此深入吉林省13個貧困縣,接觸200余人,重點采訪60人,寫了30余位有血有肉有實名的人物,皆是扶貧攻堅戰的主力軍。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充滿張力,提升了全書的藝術品質。
相關新聞
- 2020-11-09武漢人共同書寫戰“疫”日記《英雄城記》
- 2020-11-05駐村日記《走出大山》出版
- 2020-11-05生動詮釋百年追夢歷程
- 2020-11-03鏡頭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