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啟蒙》:在豐富活動中尋找發展突破
□本報記者 韓萌萌
“不!”10月24日,在一場以“藝術博物館”為主題的分享會上,二年級的許子昕如此干脆地回應了長大后愿不愿意去博物館工作的問題。對于一些觀眾來說,這個突發的現場“花絮”也許略顯尷尬,但對于活動主辦方之一的《藝術啟蒙》的編輯們來說,卻在無忌的童言中發現了“火花”。
“了解他們為什么不想去,找到問題所在,我們的內容才能貼近孩子的心理需要,刊物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在《藝術啟蒙》執行主編劉藝青看來,了解小讀者的真實感受非常重要,這也是他們走出編輯室辦刊物的初衷,“我們就是希望聽到孩子們的表達,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分享自己的觀點,這就說明對生活有觀察,對藝術有知覺。”
踏步走出去 開拓新思路
法國藝術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新蕾出版社的《藝術啟蒙》就是希望培養孩子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藝術啟蒙》剛剛起步的時候,市場上還沒有一本成熟的青少年美育雜志。而我們的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有這方面的需求,可以說是這個快節奏、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呼喚美育。”《藝術啟蒙》主編、新蕾出版社副總編輯楊麗萍說道。
同時,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下,面對紙媒訂閱量下滑的現實,《藝術啟蒙》不僅需要滿足讀者的紙質閱讀需求,還需要通過閱讀分享活動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這對《藝術啟蒙》來說是一道嶄新的命題。“參與各類線下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讓我們與孩子、家長以及相關機構有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每一次活動都在增進我們雙方的了解,也讓我們遇到了更多潛在讀者。可以說,走出去不僅僅是辦刊地點上的變化,也是編輯們心理上的調整,更是一本期刊思路上的開拓。”楊麗萍如是說。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只是盲目地將孩子送進藝術機構,過多地關注美術、音樂等方面技法上的培訓,而在審美教育上幾乎處于缺失狀態。”《藝術啟蒙》編輯于真表示,到活動現場去看、去聽、去交流,讓她真切地了解到目標受眾的真實感受、閱讀需求和審美層次,“我們及時推出‘請選A或B’這個欄目,讓孩子們在美學觀點辯論中訓練哲學思維,提升他們對美的多面性的認知。”
活動豐富 老少皆歡
“當下美育已經開始從‘軟任務’向‘硬指標’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那如何使美育得到普及?很重要的一點是實現‘美育生活化’。既然美育要在生活中完成,那我們的眼光就不能停留在紙面上,既然美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我們就要策劃不同主題的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不僅在閱讀雜志時理解美育的內涵,更要給他們營造理解美育的場景。”楊麗萍介紹,《藝術啟蒙》從創刊之初就與線上線下活動緊密結合,從舞臺劇到博物館,從期刊圖片展到家長分享沙龍,將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組織策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期刊推廣活動。
“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編輯部組織了‘藝起行動 共同戰疫’線上公益活動,約請專家學者發出科學倡議、開設公益藝術課、征集戰‘疫’藝術作品。進入8月份,我們又籌備了一系列線下閱讀活動,主題涵蓋藝術閱讀、藝術語文、藝術博物館與藝術科普。”《藝術啟蒙》雜志營銷編輯于淏川說道。在8月22日舉辦的一場藝術閱讀分享會上,小讀者和家長們不僅見證了“新蕾圖書角”的揭幕,還參觀了雜志的主題期刊展,通過版面設計和珍貴手稿的展示了解到一本雜志出版背后的點點滴滴。
12歲的尹毓朝一直是《藝術啟蒙》的忠實讀者,活動現場他還體驗了創意樂高、3D打印等課程,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拓展了知識面,更加深了他對藝術豐富內涵的理解。“這次活動是他自己主動要求來的,我也想看看雜志都能辦什么活動,就陪著他一起來了。”尹毓朝的外公石美新在現場參加了為家長舉辦的“家庭美育沙龍”后說,“沒想到我自己的收獲也很大。”
培養興趣 播種美育
“我覺得,雜志是傳遞信息、傳播文化的媒介,當它與讀者有更多的互動,與相關機構或者有代表性個人交了朋友,一定會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對于雙方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家藝術機構的負責人,郭顏波認為《藝術啟蒙》雜志本身散發的美感不僅帶給小讀者藝術方面的熏陶,更是一種美育方面的引領,“新蕾出版社是知名的少兒出版機構,家長圈里很有說服力,《藝術啟蒙》的內容與我們的幼兒美術教育又存在很多交集,有這樣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對于我們的學員來說也是很好的。”很多像郭顏波這樣的機構負責人,都在業內積極尋找共同成長的伙伴,從而實現互為依托的良性合作模式,“我們的孩子非常愿意參加《藝術啟蒙》組織的活動,要是誰的作品刊登在上面了,那個興奮和激動就別提了,對于興趣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9歲的劉煜彤就是一個喜歡畫畫的小女孩,在10月24日的活動中,她和許子昕都被《藝術啟蒙》“委派”了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對這場活動的主講人進行采訪。“我提前查了好幾本講博物館的書,還準備了幾個問題。”劉煜彤一邊說,一邊用手指頂在頭上,表示自己冥思苦想了許久。
“不!”當記者問起許子昕,聽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累不累的時候,她的回答跟上一個問題一樣干脆,“我第一次聽說《藝術啟蒙》這本雜志,我想看看它上面關于博物館是怎么說的。”每辦一次活動,都會多一些孩子認識《藝術啟蒙》,在他們心中種下美育的一粒“種子”。
相關新聞
- 2020-11-11方言網絡文藝別沉溺于“土味”
- 2020-11-09閱讀是一種信仰
- 2020-11-09從參與閱讀走向獨立閱讀
- 2020-11-09喚醒青少年閱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