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寫“小書”
“大家”,多指在某一領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大家寫的書,不僅有助于激勵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有助于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在此方面,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系列是個不錯的例子。
近期,“大家小書”又有一批圖書問世,從呂叔湘著《語文漫談》、葉圣陶著《寫作常談》,到施蟄存著《金石叢話》、郭錫良著《漢字知識》,再到鄭敏著《新詩與傳統》……雖是呂叔湘等大家著作等身中的“一小杯水”,但學術性、知識性相當重。用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書”序中的話說,“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滅。讓它們重現光芒。”
這是“大家小書”的一個可貴之處。在筆者看來,其另一點睛之處是:“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爆炸時代,吸引人們注意力的信息渠道日益豐富,如何讓讀者回歸書本閱讀的確是個課題。
由此看“大家小書”策劃,其一,“大家寫給大家看的書”的出版宗旨,保證了書的品質。其二,篇幅短,平均每冊10萬字,非常符合當下讀者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需求。其三,雖是“舊瓶老酒”,但是考驗編選者的眼光和編選能力。此外,每種圖書中都有一篇提綱挈領的書評,有著很好的導讀作用。這或許是“大家小書”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外,筆者認為“大家小書”的出版形式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綜觀當下,大家寫“大書”的很多,寫“小書”的鮮見。究其原因,一種說法是大家不屑于寫“小書”,還有一種說法是“小書”更難寫。
無論哪種說法,讓大家拿起筆為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寫“小書”絕對是好事。對于社會而言,大家本身就有號召力。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來說,讀大家的書易于找到人生理想的目標,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此,我們在為出版社整理與出版大家之作點贊的同時,呼吁出版社注重挖掘大家作者群,請大家拿起筆來為讀者寫點通俗易懂的“小書”,這些“小書”的學術水準雖不及“大書”那么有氣勢,但是形成系列也不失為“氣勢”,比如“大家小書”。猶如袁行霈先生所說:“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
相關新聞
- 2020-11-13“不是讀者不買書了,而是書店沒跟上需求” ——福建寧德新華書店升級脫困之路
- 2020-11-13劉海棲《街上的馬》塑造“山水溝街”文學新地標
- 2020-11-13《旗人風華》書寫京味兒文化
- 2020-11-09江蘇如東:讓更多百姓與書香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