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即新生 章泥用溫暖書寫溫暖
章泥采風時拍攝的大涼山昭覺縣自然風貌。
章泥與結對幫扶貧困戶。受訪者供圖
“這幾年來,很多人都試圖用小說的方式來描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而《迎風山上的告別》這部小說,我覺得它更特別一點。”《人民文學》主編、著名評論家施戰軍曾公開點贊《迎風山上的告別》這樣一部名字美好的作品。它的作者,就是四川青年女作家章泥。
響應四川省作協發動作家奔赴脫貧攻堅戰場,開展文學扶貧活動的號召,章泥以自己女性的視角、細膩的情感,獨辟蹊徑,以一個孩子,而且是一個有語言障礙的孩子的口吻,寫出脫貧攻堅這個宏大時代主題下,小人物與之輝芒閃耀的溫暖故事——《迎風山上的告別》,讓人看到“告別”即新生。
源于真實的震驚
化為筆下的探索
2016年底和2018年初,經省作協選派,章泥兩次參加由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籌組建的四川省脫貧攻堅驗收考核抽查組,奔赴精準扶貧第一線。在仁壽縣、開江縣、甘孜縣等地的貧困鄉村,她進村入戶走訪調查。
一次次深入,章泥發現一個特殊的群體——那些因病因殘致貧的深度貧困家庭。“他們幾乎沒有自身造血功能,只能依靠政府兜底或外力援助。”章泥筆下的主角正是其中一員。“我小說中的陳又木一家四口都有不同程度的殘障,這是有現實原型的。我和考核組的成員看著他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真實情形,非常震驚。”據章泥透露,那個家庭的父親是殘疾人,母親是智障,兩個孩子一個10歲一個7歲,因為貧窮,長期處于閉塞環境,孩子體弱多病,智力發展和語言能力都相對滯后,加之體弱多病,他們一直沒能接受義務教育。章泥感到痛心,她想,如果脫貧攻堅工作能讓這樣的家庭徹底改變,脫貧攻堅真的就做到了“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但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貧困的代際傳遞。文明教育程度嚴重低下會使他們難以適應時代步伐,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缺乏競爭力,無法完成自身的超越而延續貧困狀態。”想到這些,章泥決定,要寫一個故事,一個關于如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她將自己變成了令她震驚的陳又木原型,以“我”為視點展開敘事,“在小說中,‘我’就是那個生活最艱難的貧困兒童,在脫貧攻堅的時代進程中,‘我’的成長和文明的開化,是千千萬萬偏遠鄉村的貧困兒童的成長和文明的開化。”
在小說中,小主人翁陳又木剛開始是和自然界對話,后來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拓展,他對世界的認知也隨之拓展,他到了農村的集市、在“癱子”鄭華家看到了電視、接觸到了書本,后來接觸到了手機、互聯網,再后來從貧困鄉村來到省城特殊學校念書……章泥寫出了陳又木在時代進程中不斷文明化的過程,“想讓讀者切身體會到改變貧困鄉村的落后面貌,從內到外都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章泥說。
往事并不隨風
潛藏的情愫開啟創作
敢于通過兒童的眼睛和心靈,把小主人翁自身經歷的今非昔比的變遷,置于精準扶貧這個對當代中國社會有著深刻影響的大背景中,既聚焦眾多貧困戶在國家、省、縣、鄉、村各方面積極外力作用下的改觀,又注目貧困戶鄉親與鄉親之間的相互幫扶,特別刻畫了殘障弱勢群體的自身努力和心路歷程——流暢的情節和一氣呵成的升華,即便有真實的故事原型存在,也是不容易把握的,而章泥做到了。這,源于她多年的積累。
“以前我工作的地方就是一個貧困鄉村,當時我在那里當鄉村教師。記得有一次交學費,有個孩子從包里掏出一堆錢放在桌上,全是分、角幣,皺巴巴的,錢上還有他手心里的汗水。還有一個小故事,十幾年前,我們帶了一部電影到對口扶貧村去,村里的人很高興,來了很多人。后來下雨了,人群漸漸散去,最后,只剩下一個孩子還在看。偌大的夜空下,這個孩子獨自在雨中看電影的場景和畫面,一直存留在我的腦海里,我覺得山村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內在的,也是渴望的。”章泥的記憶閘門不斷開啟,太多往事終成為她筆下最溫暖的光。
多年后,當章泥帶著創作任務走進村莊,那種撞擊心靈的感動再次席卷而來,“我所接觸的農村是既艱難又清新,我周圍那些來自農村的朋伴,他們質樸、純善而堅韌的一面對我內心有非常細致的觸動。之前,我的作品很少寫到農村,但關于農村的很多情愫卻一直潛藏在心底。這次創作《迎風山上的告別》,正好把深窖于心的一些東西調動起來了。”
2018年12月,四川省作協和四川省扶貧開發局在北京舉辦“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川省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研討會”,會中,有些評論家與章泥見面,叫的不是她的名字,而是“陳又木”。那一瞬間,章泥覺得奇妙而欣慰,“作為一名寫作者,我以文學的形式創造的那些千千萬萬扶貧干部中的一員、那些平平凡凡的貧困人口中的一戶,留在了不只是與我素不相識,而是與他們也素不相識的讀者心中。”
筆下的人物被記得,于很多作家而言,已是莫大的榮耀。而章泥,想要達到的不僅僅如此。她還希望讀者記得更多,作品中身殘志堅的殘疾少年“癱子”鄭華,受益于人機互動、柔性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獨立行走;一度失去自信的盲童鄧亮亮,因為互聯網接觸到經典音樂而開啟心智……當然,她還希望給讀者傳達更多,“我還清楚記得一個貧困村的村委會辦公室的墻壁上,寫著‘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當時看到這句話,突然體會到了第一線的扶貧干部所懷有的強烈使命感。”章泥直言,在現實和小說中,扶貧干部、第一書記、包括進村入戶調研的督導組有意無意地也給這些貧困少年傳遞了很多信息、給予了很多關愛,加之他們自身的努力、不放棄,他們的人生因此獲得一次次新的轉機。“所以,《迎風山上的告別》是在寫一個弱小、卑微的貧困少年的群體怎樣在脫貧攻堅的時代巨潮中從無望中看到希望,從困境中走出困境。脫貧攻堅就是為了‘告別’,告別會看到更多的希望,走上新生的希望。”
相關新聞
- 2020-11-23詩意的書寫,深情的凝望
- 2020-11-16《唐宋帝國與運河》:大運河,為何與“國運”息息相關
- 2020-11-13慢慢長大中學會愛
- 2020-11-13《山海經繪卷》以兒童視角重述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