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作客甘肅戈壁灘三十載:“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0年7月,俯瞰甘肅嘉峪關東湖生態旅游景區,該景區是國家級4A旅游風景區,滿眼綠意惹人醉。(資料圖) 丁思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30日電 (張婧)“嘉峪關這座城,具有長城、絲路、雪山、戈壁等諸多氣質混合起來的獨特味道。不管走多遠,當返程的車輪駛進槐樹夾道的主干道時,心中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回家了。”在甘肅嘉峪關生活的30年間,胡美英通過文字記載,逐漸將這里視為自己的故鄉。
“古代絲綢之路上,嘉峪關地帶為中西交流往來必經之地,駝隊從這里踏風東來、逶迤西去……”在湖北長大的胡美英自小熱愛文學,數千多公里以外的西北地域,在她看來,是遙不可及的,卻也神之向往。諸多西北主題的文學作品,成為她了解“遠方”的一扇窗,透過文字細品大西北的遼闊;也正因為文學情懷,南方和北方在她的心里融合起來。

圖為胡美英在祁連山采風。受訪人供圖
上世紀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機會,19歲的胡美英從自家村莊出發,經縣城,到達武漢搭乘火車,經西安、蘭州兩站轉車,毅然決然駛向嘉峪關。“我與目的地越來越近,車窗外的綠色逐漸減少,直至徹底消失,大片戈壁荒灘映入眼簾。”她回憶說,三四天之后,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綠皮火車終于在祁連山下這個小站咣當一聲停下了。
胡美英說,火車站通往市里的土路遍布鵝卵石,中巴車開過的路上灰塵揚起,經半小時顛簸,她來到一個荒涼如若素描畫的市區,一條一眼能望到頭的主干道,幾棟樓房,到處彌漫著一股荒氣,遠處長得筆直卻未能生出枝芽的白楊樹,還被她看成了一排電線桿。
因為干燥、缺水,初到嘉峪關的胡美英總是嘴唇起泡,她就使勁喝水,還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臺上、暖氣片上,讓屋子里濕潤一些。又由于風沙彌漫,她便和當地人一樣,出門戴上了棉紗口罩。但就是這個沒樹沒草、如同荒郊的地方,她多少次想要離開,卻又因為這里“天大地大的開闊”讓其擁有無限的文字想象空間而“舍不得走”。
于是,胡美英開始找工作,并結婚生子。春天的時候,許多人包路段挖坑、埋土、栽樹,她也加入單位栽樹的人群中,往往都是“栽一排活幾棵”,但嘉峪關人依舊勤勤懇懇,栽植一次未能成活,他們就重新栽,直到種活為止。種樹人也換了一批又一批,期間,嘉峪關可見的綠色確實多了起來。
后來,胡美英無意間在家門口發現幾株艾草,這個在湖北家鄉遍地都是的植物,能在嘉峪關生長,她既覺得驚喜,又認為合情理。“原來的嘉峪關,空氣中常彌漫一層黃土色的霧,一股辛辣刺鼻的塵土味道。如今,路兩旁的樹木枝葉郁郁蔥蔥,撲鼻而來的是草木青翠的味道。不知不覺中,滿街的槐樹已長成這個城市的標志。”她舉例說,就說人工湖,足有近20來個。
談及植綠,“八棵樹精神”是一種真實的寫照。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曾表示,1952年初春,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來到古老的雄關之下,開始艱難困苦的創業歲月。為阻擋風沙對房屋和公路的侵害,他們利用工作之余號召職工和家屬,在簡陋的道班工房前種下一排楊樹,歲月更替、幾經滄桑,后來只剩下8棵。多年來,在嘉峪關公路人的精心呵護下,這八棵楊樹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扎根戈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甘當路石”的“八棵樹精神”也隨之生根發芽,被一代代嘉峪關人傳承發揚。
嘉峪關不光有從戈壁荒灘到綠色水城的蝶變,還有物資從稀缺到充裕的變化。胡美英回憶說,初到嘉峪關,湖北家鄉喝慣了的茶葉花錢都買不到,飯桌上頓頓都有的海產品成了稀缺品……面對生活物資的匱乏,其姐妹們從家鄉郵寄出發的包裹,歷經5000多公里來滿足她的日常所需,這是她記憶中的嘉峪關生活。如今,生鮮食品一應俱全,甚至還有極具西北味道的農特產品,成為她打包郵寄給湖北親朋好友的“嘗鮮快遞”。
“原來走走停停、幾個白天黑夜才能到達的西北邊塞,如今交通四通八達。”胡美英還說,家人要來她住地探望的期待,也因交通不便而一拖再拖。每年春節回湖北家鄉就成為她與家人唯一能見上面的機會,為此,她曾歷經多次轉乘一票難求、熬通宵排隊買票、扒窗戶硬擠進車廂等一系列回家囧途。現在,火車臥鋪、高鐵動車、飛機等多種快捷舒適的交通方式,成為她和湖北家人頻繁來往的“橋梁”。正是由于這些方面的變化,胡美英在嘉峪關的生活更加安心,她的文字夢也深深扎進西部的泥土之中,并不斷根繁葉茂。(完)
相關新聞
- 2020-12-02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 2020-12-02《錢鐘書的學術人生》出版 首次公開一批書信、講稿
- 2020-12-02如果杜甫有手機,他的詩歌會變成朋友圈曬圖嗎
- 2020-11-30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