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苗》里有力透紙背的英雄氣
讀顧堅長篇小說《火苗》的幾天時間里,我的心中一直被熱力包裹著,為了小說人物的艱苦卓絕、堅韌不拔,為了美好的愿景在前方露出隱約的曙光。這部充滿正能量的作品,是顧堅對過往歷史的深情回顧,也是他對腳下的土地與人民的深切致敬。作品生動地刻畫出蜈蚣蕩和麒麟鎮百姓與新四軍戰士、共產黨員齊心抗日的故事,從起初的惶恐、畏懼、隱忍,到隨后的團結、謀劃、蓄力,直至最后的并肩戰斗、打擊邪惡、守護家園。《火苗》是一曲驚天動地的戰歌,是一曲感人肺腑的贊歌。
在解放祝捷大會上,張正高聲說:“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如果沒有得到群眾的支持,張正不可能在蜈蚣蕩養傷,且一次次化解近在咫尺的危險。如果沒有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加入,民兵隊只能空有其名。如果沒有群眾在人力、物力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周密完備的作戰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如果身為新四軍戰士或共產黨員的張正、林華生、岳群等人沒有把老百姓的生與死、悲與喜、當下與未來裝在心中,如果他們沒有把為百姓謀福祉視為革命與抗爭的奮斗目標,百姓又豈會義無反顧地支持?
把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感情呈現得如此真實、細膩、深刻,是顧堅筆墨的重點著力之處。
苗壽義指導年輕人在水里打木樁步驟詳實、講解詳細。首先,要用木夯或石夯打,力量大且打得快。其次,打樁時要把兩條船并攏鏈接起來,把木樁從兩船之間的空當插下去,一船兩人兩船四人一起舉夯,先輕墩后用力。隨后,還得找五六尺長粗木棍接到木樁上,一人扶棍一個繼續打。木棍最好選桑木或刺槐,不易開裂。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有了苗壽義的耐心指導,民兵們才茅塞頓開。學問與智慧在群眾心中,謙虛與好學在戰士與黨員的心中與行動中。在學習中前進,在前進中錘煉自我,這是許多人大體相仿的成長之路。
群眾、戰士、黨員心朝著同一個目標,勁向著一處使。不管是誰,處在怎樣的情境下,扮演怎樣的角色,都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湖西地區的英雄氣就在紙頁間升騰起來。英雄的戰士生長于英雄的土地上,英勇的群眾同樣生長于英雄的土地上。
被偽軍抓去的鳳華,面對嚴刑拷打,未把新四軍戰士于蜈蚣蕩養傷之事透露絲毫。她雙手被綁在身后再被粗繩子扯上二梁,她疼得大喊“救命”;她被夏疤眼用鞭子抽打,褂子上滲出血痕,只是“啊”了一聲;被打得血肉模糊暈去之后又被冷水潑醒,她依然不松口。這豈是弱女子?這是多數大丈夫也沒有的堅忍與剛毅。鳳華的鐵骨錚錚只是英雄氣的縮影。群眾們的機智、勇敢、擔當、大義凜然,是抗日隊伍不斷壯大、抗日形勢逐漸好轉的堅實基礎。即便抗日活動暫處低潮,它也在湖西大地上蟄伏著,期待著在積攢足夠的力量后,迎來強大迸發的那一刻。與英雄氣并存的是濃烈的煙火氣。蘆葦蕩、墩子、放鴨船,以及百姓靠湖吃湖的生活方式與作息習慣,是煙火氣的憑證。此煙火氣又因了獨特的水域環境,亦可稱之為濕漉漉的水氣。湖泊縱橫、水道交錯,是承平盛世里生活的堅實希望,也是戰爭歲月里抗戰的天然憑借。寶玲與張正之間的愛情、鳳明與汪敏之間的愛戀,雖點到為止,卻余音繚繞。愛情與抗日并不相悖,多了愛情的抗日壯舉多了幾分柔情,擁有抗日激情的愛戀無疑更加蕩氣回腸。
煙火氣還在于小說中書寫的小人物身上。出身貧苦的劉長鎖是被迫加入偽軍的士兵,然而他善念不泯。每次遇到搶劫、敲詐之事,他總是躲在一邊不參與。正因如此,他才會在被打得遍體鱗傷的鳳華面前,自然地流露出相助之意,才有他溜到藥店告知林華生的舉動,才有他后來作為偽軍內應助力新四軍打勝仗的舉動。與劉長鎖處在同樣位置的還有劉二虎的情人沈蘋香、黃德龍的姘頭小梅紅,他們在小說中所起的作用雖然大小有別,但是其身上寄托的是顧堅對人物的深刻體驗。即人性中有善有惡,善與惡的較量之后哪一方勝出,不會被人物身上固有的標簽所決定。也就是說,惡人有時候會行善事,善人也可能有不端不正之舉。
正是劉長鎖、沈蘋香、小梅紅等貌似站在邪惡一方,卻善念不滅的人物存在,才讓小說人物的豐富性與故事的曲折性展現得更加完整。《火苗》固然頌揚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但是并不是簡單地固化或者說走向懲惡揚善的單向極端,而是在故事情節的推進中,讓善與惡有了動蕩,有了起伏,有了互相轉化、此消彼長的可能。
何為“火苗”?火苗是張正這樣的新四軍戰士。岳群對張正夸道:“這半年多來,你利用在蜈蚣蕩養傷的機會,像一粒火苗一樣燃起了當地群眾的抗日烈火,功勞很大啊!”火苗是群眾心中的抗日信念,火苗是戰士與群眾對勝利的強烈渴望。火苗不管為何,起初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有強大的信念和勇毅的付出加持,燎原之勢必會出現在不遠的將來。
讀《火苗》隨著人物在墩子附近、湖泊深處時而駐足、時而轉移,我隱約可得年少時觀電影《地雷戰》《地道戰》時的那種快意。當時的我懵懂,只知道日本鬼子的可惡,不除不快。此時的我走過一些路、讀過一些書,更認識抗日的艱險非常人可以承受,更意識到英雄的存在對逆境中之民族的深遠意義。文字營造出的空間比畫面的呈現更有久久咀嚼與回味的可能。畫面是寫實的、固化的,文字則更具想象空間與感染力。《火苗》所寫雖然是軍民如火一般的抗日熱情,但是它對當下人的鼓勵并不虛無。讀者們身處的人生困境,難道比日日無法安生、和平成為奢求的群眾們更甚?一點一滴的力量逐漸注入心中,實為閱讀帶來的福報。
相關新聞
- 2020-11-24為有源頭活水來——讀師力斌《杜甫與新詩》有感
- 2020-08-17面向星球發問——吉狄馬加長詩《裂開的星球》讀后
- 2020-07-07傳統文化需要現代表達
- 2020-06-29出版社圖書直播營銷的三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