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唐家坡田埂錯動
震柳
海原大地震遺跡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
1920環球大地震,我過去隱約聽父親講起過。父親楊清枝生于1924年,他出生時,這場地震已經過去了4年。但直到幾年前,我讀了著名散文家梁衡寫的《百年震柳》后,對這場大地震的烈度,才真正有所了解。
國慶期間,任繼榮兄約我前往白銀市靖遠縣五合鄉、平川區磁窯溝、窩子灘等地,航拍1920年環球大地震相關遺址,我們成立了一個“環球大地震人文地理考察團”,考察團成員還有攝影家王生暉以及賀平、岳鳳娟等人。
對地震,我純屬門外漢,但是對那些深藏于地震廢墟下的苦難,我倒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或許還可寫點文字,帶給人們一點思考和啟示,于是便欣然前往。
任繼榮兄對海原大地震斷裂帶遺址的探求,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癡迷的背后,一是希望能為家鄉多做點事,再則,作為一名從事物理學教學研究的學者,他也極想了解這場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究竟有多么強烈。
不過,讓我費解地是,這場大地震就要100年了,還能看到明顯地震遺址嗎?
1920海原大地震震級達里氏8.5級,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度,27萬余人死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地震造成了一條長達237公里的斷裂帶,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地震,也是世界上截至目前最可怕的地震之一!
近年,在白銀市平川水泉鎮的窩子灘、蓆芨水、元洞溝、水泉堡、邵家水這一圈范圍內,發現了因1920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大量山頭破碎和破裂,有的山頭像被搓碎的饃饃渣,有的像把山切面包片一樣從頂到底切成了幾片。這是海原地震帶在沙流水、蓆芨水一帶,積聚了非常大的能量造成的。傳到山頂的巨大的地震能量,就像造成鞭梢破碎一樣,在幾分鐘內就導致山頭碎裂成塊或破裂成片。
“小時候總是盯著那些大山和褶皺發呆,也想知道為啥磁窯附近有個地名叫花布亂山。常常聽人們說海原大地震,當然,從來沒有把這些事掛起鉤來想過。”任繼榮說,零零碎碎的現象、發現和說法注意的多了,偶然因素激發自己聯起來想,漸漸明白了海原、景泰斷層的地質歷史和經歷過的巨變。
1920年的中國,民國初建還不到10個年頭,軍閥依然混戰,貧窮落后的西北更是民不聊生。
但在這一年,遠在西北一隅的海原、靖遠等地,氣候卻出奇的好,田野豐收,稻谷滿倉,就連往年干枯的梨樹、果樹也來了勁,水靈靈的果梨把枝條壓得都喘不過氣來。可是,就在老百姓驚異于天降祥瑞,干黑的臉上稍稍能看到一點笑容的時候,到了11月、12月卻怪象連連,群狼夜嚎,畜不歸圈。
這實際是海原大地震來臨之前,向自然界發出的信號。
《1920年海原大地震》考察報告這樣記載:“一次大地震的發生,不可能是單獨的事件,從開始孕育直至發震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它必然要與周圍的介質發生聯系,并影響到較大范圍內的地震活動。一般來說,地震愈大,孕震的時間愈長,影響的范圍也愈大。”
水是地震前首先為人類傳遞地殼深處變化的精靈,從這年5月開始,寧夏隆德縣全縣井水忽然暴漲,且水質混濁。
根據固原縣志記載,在該縣一些受災嚴重地區,地震發生前,突然奇怪地發現,只需原來一半長的井繩就可以吊上水來。
在靖遠哈思山區三角城銀子村,地震的前幾天,有一口深約4米的水井突然立起水柱,直沖井口,隨即泛起白沫,狀如白蓮花,景象十分壯觀。
這場大地震絕不是偶然的。它在一步步逼近人類前,似乎在用各種各樣的信號提醒過人們,盡管是那么神秘莫測,甚或是那么荒誕離奇……宇宙已經亮出了達摩克利斯之劍,只是遲鈍的人們并沒有感知到。
在隆德縣城外的河灘上,震前約四五天,一群一群的麻雀飛著飛著就掉到地上,就像沒有長羽毛的雛雀一樣。
地震發生前數日,海原縣的狗似乎都發瘋了,變得躁動不安,有的對空亂吠,有的爬在地上哭嚎,哀聲毛骨悚然。特別是進入夜晚,狗的哀嚎聲響成一片。
震前幾天,海原縣城區,家養的鴿子均不進窩,叫聲悲戚,有許多鴿子寧可凍死也不回巢。
在靖遠縣的論古,地震當天,太陽剛落山,天空中即裂開了一道白色的光帶,停滯不動,直到天色完全黑下來時,這條白光才又突然消失不見。
我的姐夫趙興鈞就是靖遠縣論古村人,他今年70多歲了,他說,那時候論古村大多人住的都是窯洞,他的祖上住的是房子。1920年那場大地震發生后,瞬間將家里的房蓋掀翻到院子里,他的爺爺及家人僥幸逃過一劫。至于住在窯洞里面的,沒有聽說生還的。姐夫說,后來,人們把論古叫“亂骨堆”,可能是因那場大地震導致這里哀鴻遍野,死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冬天,蜜蜂一般是不輕易挪動巢窩的,但靖遠有一家依山崖而給蜜蜂做了蜂巢的人家,在11月初,就發現一窩蜂突然傾巢出動,不知去向,地震發生后,幸存的人們想起這件事,都覺得不可思議,人們竟然不如這些小生靈感覺靈敏……
地震前夕,居住在寧夏西吉縣南山一帶的人,半夜里各家都能聽到窯洞背后的黃土山有撕布的聲音。科學家后來分析說,這種類似撕布的聲音,可能是一種來自地下的高頻振動。
據說,1920年進入寒冬特別早,天氣特別冷。12月16日早晨,甘肅(時寧夏屬甘肅)大多地方還下了一場雪,伴隨著大雪紛飛,海原、隆德、靖遠等地,霎時間黑天霧地,日月無光,但是辛勞一天的人們,帶著瑞雪兆豐年的喜悅早早進入了夢鄉,極震區也有多處地方在演牛皮燈影戲,而且那時基本都是在窯洞里。牛皮燈影是當年喜歡秦腔的人們低成本的娛樂方式,也是唯一的高雅的娛樂。
晚上8時,六盤山系劇烈晃動,天空電光搖曳,雷聲震天,山頭滑至河谷,溝坎凸起為丘陵,平地掉入深淵,大地開始瘋狂搖曳,70多座繁華城鎮瞬間蕩然無存……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繼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但就如此強烈的地震,其破壞程度還是遠遠不及1920年發生的這場環球大地震。
如此烈度的地震,整個甘肅還是顯得太小了,哪能經得起反復揉搓,一條長長的地震波,呼嘯著爬出海原、靖遠,繞了地球整整兩圈半,才漸漸消停下來。
據后來的地震工作者研究分析,這場環球大地震極震區之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它東起固原,經西吉、海原、靖遠等縣,西端一直到達景泰縣,2萬余平方公里幾乎成了無人區。甘肅的中部、東部和南部幾十個縣全部被橫掃。另外,新疆、四川、云南等8個省,也在劇裂搖撼下出現大面積災區。而且各地沉陷現象很普遍,遠在陜西的大荔及東北的城池,陷落幾十米之深。靖遠縣北窩子灘陷出黑水湖,深不可測。
不僅如此,整個地球都隨之而“打擺子”,五大洲的人們都暈頭轉向了。
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越南:“海防的觀象臺時鐘停擺”;非洲好望角:“餐廳里杯盤嘩嘩落地”……全世界有96個地震臺都測到并記錄了這次大地震。
“山峰在夜幕下移動,山崩如瀑布般一瀉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沒了房屋、駝隊,村莊在一片起伏松軟的土海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中國海原大地震中的一些景象……就像羅馬歷史學家講述龐貝城不可思議地消失那樣……”克勞斯、麥考米爾在1922年第五期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合撰的《在山走動的地方》如此描述這場大地震。
即就這樣一場世界級的大地震,但在當時的舊中國,竟然沒有一臺現代地震儀和地震臺,震后也弄不清震中在哪里。直至一個月后才將震中圈定在海原。1920年到1958年之間,很多地震學家和文獻推測大地震震中在海原鹽池至西安一帶,當然,也不精確。直至1980年之后,眾多探槽和三維探槽的開挖以及斷裂帶全線的精確研究,才確定1920年12月16日8.5級大地震的宏觀震中和始破裂點在白銀市平川區黃家屲東南坡的黃嶠鄉(原靖遠縣打拉池)高窯灣一帶,那里有內陸強震最大14米水平位移,而不是海原鹽池附近所立的“震中”碑處。中國地震臺網依據1983年顧功敘《中國地震目錄》給出的儀器震中在甘肅平川區寶積鎮紅山。
海原大地震后的第二年,時北洋政府才向全世界公布了一個爆炸性的數字:地震共造成 死亡234117人。而海原縣,一縣竟死73064人,占全縣實有人口的三分之二。據靖遠縣志記載,靖遠死亡31933人,受災最重的是打拉池,死亡2850多人,死亡十之八九。靖遠的死亡率大致為百分之六十,海原縣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五十九。震后,靖遠全縣僅剩近2萬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8.5級地震帶出現237公里破裂,僅在平川區境內就有71公里破裂,從平川東頭黃家屲山南麓高灣子村到西頭哈思山南麓野麻村。
地震地質考古發現,海原地震帶一萬年平均發生10次大地震,也即平均千年一次;其震中大多分布在哈思山到黃家屲段。
梁衡在《百年震柳》中,也這樣敘述道:“1982年國家地震局曾在當地開深槽驗土,探得六千年來,在海原地區這兩個板塊就有六次較勁失手而引發地震。第一二次大約在五千年前,第三次在兩千六百年前,第四次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第五次在一千年前,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在一百年前。不要小看兩個板塊輕輕一擦,世界就幾死幾活,如同末日降臨。”
海原斷裂帶縱貫靖遠,1985年平川區從靖遠析置,平川區境包含了1920所有靖遠的斷裂。
我們在航拍過程中,實地考察了平川磁窯斷層破裂、窩子灘山頭切片、黃河兩岸空心樓野麻多種斷層等,面對這種地貌,讓人不由感受到地球瞬間釋放能量帶來的震撼以及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恐怖災難。
百年前,地震如野獸一般呼嘯奔騰于中國西北部的黃土大地上。一眨眼的工夫,從天而降的黃土覆蓋了一個又一個村莊……今天,當我們一遍一遍拂去百年的塵土、掀開塵封已久的歷史,凝視那一夜,凝視那些逝去的人們,撲面而來的痛楚似乎讓我們再次聽到了來自歲月深處那些逝者的呼聲。是啊,再過一些年,海原大地震終將成為史書中的只言片語,多少記憶將被人們忘卻?還有多少記憶,從未來得及述說?
撰文紀念,是為心祭。牢記過去,為那場大地震的罹難者默哀,就在今天。
□楊文遠
相關新聞
- 2020-12-09為了茶與咖啡的跨洋相遇(海客談神州)
- 2020-12-09充滿文學趣味,飽含學人性情
- 2020-12-09以戰爭史帶路,走進歷史這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