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上官云)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鐘書閣”拍照打卡。 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道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今年早些時候,以“文化+社交”聚合場為定位的“閱外灘”書店開業,很是火了一陣子,有不少讀者前來體驗。
今年10月,蔦屋書店在杭州天目里正式開業,迅速成為當地熱門打卡地。
從數據上看,有報道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增幅47%,提前實現每萬人擁有0.8個書店目標,全民閱讀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很多書店也不再只是單一的購書場所,而是增加餐飲、文化活動等,通過創意設計、文創周邊等方法打造有特色的閱讀空間。
資料圖:市民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在“閱外灘”書店看書?!∫罅⑶?nbsp;攝
分析實體書店數量增加的原因,出版人三石說,一方面是有各項利好政策,比如資金補貼等等;一方面不少商場以書店為吸引消費者的入口,以優惠條件吸引品牌書店入駐。這些都拓展了書店的生存空間。
書店越開越多,人們有了更多可供休閑的文化空間。但也有問題隨之而來:有時候人們進書店以“逛”為主,試讀后記下名字,再去網店購買;也有的單純是去“蹭書讀”。
有一種類型的讀者,則是把書店當成了“中轉站”。有人提到,自己很喜歡讀書,但平時并不會專門去逛書店,偶爾去書店是因為工作原因,或者是可以在那里等人順便翻翻書。
也有讀者提出,一本好書可能定價比較高,實體書店打折的機會較少,如果喜歡的書比較多,那么全部買下來會是一筆不小的花銷。而網店的折扣力度就大得多,各種“滿減”算下來,買書比較實惠。
據媒體報道,當當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雙11”開局1分鐘,當當即售出3145762冊書;“雙11”當日,圖書收訂金額同比增長219%。
“如果沒有超級爆款書出現,實體書店銷售量難有明顯提升。”有業內人士分析,如今人們是否在書店買書、讀書,主要還是跟人們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購買方式有關。
資料圖:福州書店人氣火爆,眾多市民來到書店購書、看書,利用難得的假期為自己“充電”,享受“精神食糧”。據書店工作人員介紹,享受文化消費成了休閑度假的另一種方式。李南軒 攝
三石則認為,現在多數書店都是走“復合式經營”的路子,圖書銷售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但仍然要承擔昂貴的租金以及各種費用帶來的壓力。
“不管是講座還是分享會,豐富的活動始終是吸引讀者的一大因素。”他透露,曾有書店一年策劃了近500場活動,其目的就是吸引讀者走進書店,當然,也肯定會促進消費。
他提到,書店一方面是購買圖書的渠道,一方面也是促進閱讀的平臺,追求的目標是培養讀者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習慣,眼光要放得更長遠一些。(完)
相關新聞
- 2020-12-14日本推理小說“開山鼻祖”《少年偵探團》開啟最強大腦
- 2020-12-14中外2020年度“熱詞”盤點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語?
- 2020-12-14“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 2020-12-09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受關注 有聲閱讀為何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