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鱗一焰,皆有溫度 著名作家葛亮新作《瓦貓》聚焦“匠人精神”
《瓦貓》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應妮)著名作家葛亮最新小說《瓦貓》以“匠人精神”為核心,空間由南京、香港到昆明,時間跨度則從當代溯至西南聯大時期,尋找時代開闔變遷之際,人的尊嚴、執著與信仰。該書日前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瓦貓》的寫作源自葛亮參與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據幾曾看》手稿的救護工作。葛康俞是著名的藝術史學家,于抗戰期間在四川江津憑借記憶完成的專著《據幾曾看》,至今仍被中國古代書畫研究者奉為圭臬。因為祖父受損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當,并親自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其中每一處細節都不可預見;每一處工作都具體而微。艱辛所在,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卻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攻克。這一經歷感染了葛亮,啟發他寫下“匠傳系列”首篇《書匠》。
時下,總有人質疑匠人墨守陳規、因循守舊,而在參與祖父著作的救護工作中,葛亮對“匠人精神”有了新的理解。“我所接觸到的他們,會有一種和體態無關的年輕。在神態上,那便是發自內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豐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現代科學分庭抗禮的立場上,他們需要通過老法子解決新問題,從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這其實是帶有著某種對傳統任性的呵護與捍衛。如我寫《書匠》中的老董,不借助儀器,以不斷試錯的方式,將雍正年間的官刻本復制出來。”
《瓦貓》一書事關手藝,其中涉及古籍修復師、理發師以及陶藝師三個傳統匠種,空間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從江南、嶺南再至西南,時間跨度則從當代溯至西南聯大時期,呈現出多元的敘事風格和氣象。此次以“匠人”為故事之引,葛亮尋找的仍是人的尊嚴、執著與信仰,時代開闔變遷之際,人的遭遇與變革,一鱗一焰,是為匠傳。
該書素材是葛亮多年來走訪各地,考察民間手藝所得。小說中非虛構與虛構手法相互交織,再次證明這位小說家對素材運用及掌控的出色能力。如同書中的古籍修復師,葛亮做的是修復時間的工作,將蘊藏在歷史肌理之下的枝節精心修剪成型,呈與世人。
作為破題之作,小說《瓦貓》的原型空間為中國西南古鎮龍泉。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位于云南昆明的龍泉鎮既是陶藝匠人制作民間神獸瓦貓的世代傳承之地,亦是抗戰背景下西南聯大多位著名學者的聚居所在,同時在該地復建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清華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重要研究院所。為恰如其分地重構這一文學時空,葛亮進行了大量而詳實的考察。通過這篇小說,讀者既可領略聞一多、馮友蘭、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師級人物的日常風度與性格魅力,亦可感受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文傳統的軸線上,匠人精神與精英文化理念、愛國情懷之間的相濡以沫。
圖為葛亮(右)采訪澳門木雕佛像非遺傳承人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在葛亮看來,個體在時代中的跌宕,也以物作為一個又一個重要節點。“良工”與“故物”相互成全,亦成為當下的我們審視文化傳統,重認匠人精神重要的一體兩面。
葛亮曾被評論家稱為“新古典主義小說”的代表人物,《瓦貓》一書延續其抒情美學,語言清雅沖淡,敘事溫潤平和。書中三篇小說雖然都描寫的是匠人匠心,但各有側重:《書匠》是中西古籍修復之異同,講究的是“不遇良工,寧存故物”;《飛發》是傳承變與不變之爭,持守與創新;《瓦貓》更涉及匠人的的根本——吾隨物性,以手摹心。
據悉,“匠人系列”小說在雜志刊發后,即躋身“收獲文學榜”“十月小說榜”等各大文學榜單,其中《書匠》更入選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題,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熱議,獲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完)
相關新聞
- 2021-03-02致敬女神節!2021島上書單(女性閱讀主題)發布
- 2021-03-02反剽竊基金成立!郭敬明要為當年的錯誤“買單”了
- 2021-02-26樊錦詩:書卷鋪就敦煌路
- 2021-01-28圖書市場的危機與變局 ——《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