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閱讀!
優質有益的讀物是青少年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渠道。讓學生有好書讀、會讀好書,從學習閱讀到閱讀學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建設書香社會的重要命題。
青少年實際閱讀情況如何?青少年的閱讀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如何提升青少年閱讀素養?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課題組在吉林、內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別選取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學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1.8萬余份。
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閱讀時間有限,閱讀興趣不足,讀物多局限為課標推薦書目。課標推薦書目缺少分級分類,存在與考試掛鉤、讀物選擇“應試化”等現象。課題組建議應加強讀物分級分類指導,拓展學生閱讀興趣;規范出版市場,鼓勵經典及優秀原創作品;建立電子讀物準入機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閱讀體驗,引導學生享受閱讀,回歸閱讀本身意義。
閱讀時間有限,閱讀興趣不足
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上缺少基本的時間保證。樣本中近1/2的學生每周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下,近1/3的學生每周閱讀時間在1-2小時之間。分學段來看,小學生中每周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學生占比36%,1-2小時之間的占比27%,僅有7%的學生能保證每周7小時及以上的閱讀時間;初中生中每周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學生占比43%,35%的學生閱讀時間在1-2小時之間,僅有3%的學生每周閱讀7小時及以上;高中階段學生閱讀時間進一步下降,54%的學生每周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下。另外,對調查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學生閱讀時間和作業時間負相關,即作業時間越多,課外閱讀時間越少。
課題組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學生關于最喜歡讀物的回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多為課標推薦閱讀書目,如《朝花夕拾》《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值得注意的是,有近1/10的學生表示“我平時不太閱讀”。與小學生相比,中學生群體中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占比更高。2019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曾針對全國國民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讀書的原因主要為“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
課標推薦書目分級分類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學生讀物的實際選擇中,最具影響力當屬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所附的推薦書目,是大多數學生最喜愛讀物的來源。課標推薦書目雖然數次更新,但總體上仍以文學類經典作品為主,具體書目變化不大。關于其他類型的讀物推薦,比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僅以“由語文教師和各有關學科教師商議推薦”等意見帶過,而無具體指導。
中小學階段是培養青少年自然科學興趣的重要時期,課題組對于青少年最喜愛讀物類型的調查結果顯示,自然科學類、科幻類作品也是比較受歡迎的讀物類型,分別占總樣本的13%和15%。這一部分需求,是目前的課標推薦書目無法完全滿足的。另外,課標推薦書目并沒有明確標明閱讀難度。有學者對課標推薦書目按照國際通用標準進行閱讀分級測評,發現存在部分書籍難度超出對應年齡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現象。
讀物選擇也出現“應試化”現象
將課外讀物推薦書目寫入語文教材標準,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希望學生“少做題、多讀書”。但是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卻存在讀物閱讀與考試掛鉤、“為了考試而讀書”的現象。以2020年某地中考語文試卷中的“名著題”為例,題目要求選出有關文學名著表述有誤的一項,該選項為《簡·愛》中男主角“雙耳失聰”,事實上原著中是“雙目失明”,考核的目的就在于能否識別。仍以《簡·愛》為例,另一地中考題要求填寫出主人公童年所住居所的名字“蓋茨海德府”,實屬對于考生記憶力的考查。
課題組認為,這類題目過分關注記憶細節,而非對于名著所蘊含思想的探討,既無助于學生對于名著的理解,也無法啟發學生思考,反而可能導致學生以考試為目的進行讀物的選擇和閱讀,不利于激發閱讀興趣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出版市場魚龍混雜,優質青少年讀物缺乏
讀物與考試掛鉤,也為某些不當出版行為帶來了可乘之機。比如有些出版社在圖書封面標有“新課標課外指定閱讀叢書”“中小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系”“教育部重點推薦”等信息,故意傳遞有關圖書為官方權威指定的虛假信息。諸如此類的現象嚴重誤導消費者、造成市場混亂,使家長和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抉擇。
這一現象背后同時折射出我國青少年讀物市場的巨大需求。少兒圖書目前占據我國圖書零售市場中碼洋規模第一,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對圖書市場造成較大沖擊的情況下,教輔圖書和少兒圖書的需求仍舊熱度不減。在市場呈井噴式發展的同時,卻存在著大量跟風出版、低端重復的現象。究其原因,莫過于優質青少年讀物的缺乏。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裝在口袋里的爸爸》《米小圈上學記》是小學生最喜愛讀物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兩部作品,然而這兩部作品卻曾引發過激烈爭議:有專家、讀者對其內容及兒童價值觀引導提出質疑。盡管如此,這兩部作品還是長居青少年暢銷讀物榜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可供中小學生選擇的優質、有趣的精品讀物較為有限。
數字閱讀對讀物監管帶來新挑戰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接觸以智能設備為載體的數字閱讀。根據課題組的調查,64.4%的被調查學生擁有個人專屬智能電子產品。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8-2019年的調查數據也顯示,相較于紙質讀物,中小學生更傾向于閱讀電子書,中學生的數字閱讀內容主要為網絡文學。課題組對學生最喜愛讀物的調查發現,排名最高的非課標推薦書目為《斗羅大陸》。這是一部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首發于網絡的連載小說,足以見得電子讀物的影響力。
相較于傳統讀物,電子讀物具有速度快、渠道多、范圍廣的特點。數字媒介在給青少年提供便捷閱讀渠道的同時,也容易造成碎片化閱讀、淺閱讀等習慣的養成。面對互聯網所提供的海量信息,青少年如果不能及時有效鑒別,很可能會受到不良內容的干擾。而目前的青少年電子讀物市場,并沒有統一的準入標準與相應的管理政策,各地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中,只簡單提及“有條件的學校應配備電子讀物”,并沒有涉及讀物內容的規范。青少年在網絡上獲取的閱讀相關信息魚龍混雜,這也對市場監管和正確引導提出了新的挑戰。
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生讀物管理的建議
(一) 加強讀物分級分類指導,拓展學生閱讀興趣
部編本教材提出了“大語文”的概念,并不斷強調語文和閱讀的重要性,這固然有助于學生對閱讀習慣培養的重視,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警惕為了考試而閱讀,將興趣變為“應試”的現象。課題組建議,在對學生閱讀學習成果的評價中,應多注重對書籍的理解、體會、感悟和分享,避免對具體情節的機械性考核;同時建議明確課標推薦書目的功能,課內培養閱讀能力,課外拓展閱讀興趣;拓展并定期更新《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增加文學類之外書籍的比重,或單獨設立不同類別推薦目錄;委托專業機構進行閱讀分級測評研究,進一步拓展、甄選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紙質和電子讀物,幫助其選擇。
(二)規范出版市場,鼓勵經典及優秀原創作品
當前市場上針對中小學生的圖書種類繁多、數量巨大,但學校、家長和學生往往感到無從判斷質量優劣、難以選擇。課題組建議多部門聯合發力,首先在出版環節把好青少年圖書質量關:第一,做好青少年出版物監管工作,防止不良價值觀書籍進入市場;第二,規范出版行為,不可隨意標注“指定讀物”“必讀書目”等具有誤導性的用語;第三,鼓勵出版社策劃高質量、高水平的經典讀物,杜絕低端重復。
其次,抓好青少年讀物的原創工作,借鑒國際“安徒生獎”,設立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兒童文學獎”,扶持、鼓勵優秀的國內兒童文學作家。打造本土優質原創精品,源源不斷地推出貼近青少年實際生活、了解青少年所思所想、受到青少年歡迎的書籍。通過有品質有趣味的讀物吸引青少年、激發閱讀興趣,同時幫助青少年通過讀物了解、習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建立電子讀物準入機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閱讀體驗
有研究者利用2018年PISA數據對我國學生閱讀素養進行分析發現,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其關鍵在于結合學生背景特征制定多樣化的閱讀能力培養方案和提升策略。在數字閱讀已發展成為必然的今天,課題組建議有的放矢,在做好電子讀物的準入與監管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電子讀物動態豐富、交互性強的特點,激發中小學生閱讀興趣。學校應鼓勵教師進行創新閱讀課程設計,融合混合學習、泛在學習理念,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不同媒介帶來的多元閱讀體驗,進一步探索電子讀物交互體驗的場景化應用,可嘗試與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將優秀的作品通過立體、豐富、多樣的方式呈現給中小學生,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閱讀。
(四)家校社合作,引導學生享受閱讀,回歸閱讀本身意義
青少年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與社會良好閱讀氛圍的浸染。課題組建議學校可與家委會合作,成立青少年讀物推薦小組,定期開展老師家長聯合讀書、薦書與書籍分享活動,一方面及時了解青少年讀物內容,結合青少年興趣甄選出有益、有趣的課外讀物,豐富、引導青少年選擇;另一方面鼓勵家長從自身做起,努力提升閱讀品位、培養家庭閱讀習慣、創設良好閱讀氛圍。鼓勵學校、家長充分聯動社會資源,組織“讀書節”“分享會”等相關閱讀活動,將閱讀習慣的養成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社區,以社區為輻射中心營造“書香社會”的良好閱讀氛圍,讓學生在純粹的閱讀體驗中領略“閱讀之美”,充分享受閱讀樂趣。(丁沁南 夏彧 錢冬明 陳嘉晟)
相關新聞
- 2021-03-15謹防“飯圈文化”滲入教輔圖書
- 2021-03-10八旬校友向電子科大捐贈光緒版《康熙字典》
- 2021-03-10《30堂中國女性創新創業公開課》:看現實版“乘風破浪的姐姐”如何商海逐夢
- 2021-03-08光明書榜 | 三月讀書好時節,請收下這份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