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書寫北京”:從《北京傳》到《故宮六百年》
祝勇(左)和邱華棟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故宮六百年》也好,《北京傳》也好,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從作家進入到歷史寫作,而作家寫歷史總是有‘我’。”談及“如何書寫北京”,《故宮六百年》的作者祝勇如是說。
在近日的一場對談活動中,著名作家邱華棟、祝勇與各界讀者分享了《北京傳》《故宮六百年》的閱讀感受,并就“如何書寫北京”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現代以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當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建設,都是北京作為世界大都市的傳奇般的擴寫。這一雄偉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的鑄造,使北京成為了人類的建筑杰作。
邱華棟近期推出的《北京傳》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梳理出這座偉大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全景觀。這是一個作家個人的城市觀察,又是一座偉大城市的個人記憶。一磚一瓦,一個個的詞匯,構成了北京這部大書,一座古老而又宏偉的城市躍然紙上。
祝勇的《故宮六百年》則以美文解密紫禁城這座宏偉古老的宮殿。
祝勇表示,“我們不是歷史學家或者考古學家來寫北京的歷史、故宮的歷史,我們先是作家,然后進入到歷史的寫作當中,創作出的作品與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還是有很大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如果簡單講有一點,作家寫歷史有我,第一人稱是‘我’,所以華棟的《北京傳》里面就有我,盡管主角可能是蕭太后,可能是完顏亮,可能是康熙、乾隆、梁思成等等有各個層面歷史人物在這個舞臺活動,但是它始終有‘我’在。我寫《故宮六百年》也有‘我’,這是不約而同的一個東西,因為作家始終離不開他個人的一個視角去看,而不是說純客觀的講述一些知識。這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特點。”
對此邱華棟十分贊同,他表示,《北京傳》除了打通古今還有厚今薄古的特點。
“這本書540頁分三個部分,第三部分180頁,寫的就是1949年以后,到現在七十年。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而《北京傳》180頁寫的都是1949年以后這七十年。至于為什么這樣結構,意大利有位哲學家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我在讀任何歷史書的時候發現,其實都是站在今天重新看待歷史。所以我寫歷史小說的時候也特別注意這個,看待歷史的時候要著意用今天的眼光重新書寫歷史。”
寫老北京的書有很多,邱華棟聚焦在了新北京。“既然寫《北京傳》,我就要想到站在今天看待三千年時間軸的變化,最后落腳點還是在北京,所以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寫最近這七十年的變化。”邱華棟坦言,寫《北京傳》看了大量資料,《故宮六百年》也是參考書之一。“《北京傳》里面也寫到故宮,故宮是北京城里最不變的東西,它從建筑結構上來講也是很堅固的。這樣一個人類的建筑瑰寶,是不可能變化的。”
“在《北京傳》這本書里,邱華棟講到永定河跟這個城市的關系,三條河,溫榆河、永定河、潮白河跟這個城市的關系,還有永定河在歷史上的改道,它對這個城市本身有影響。北京不是完全沉浸在過去時空中的那個城市,我跟邱華棟作為當代人寫北京,就有一個古今貫通的感覺。”祝勇在故宮工作,與故宮朝夕相處,就像邱華棟講北京是一個生命體一樣,祝勇看故宮也是一個生命體。“所以在寫《故宮六百年》的時候,我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寫它,同時跟大的歷史走向相結合,就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邱華棟,當代著名作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長生》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境戲劇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說《社區人》《時裝人》《十一種想象》《十三種情態》等18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筑評論集、散文隨筆集、游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完)
相關新聞
- 2021-03-17寧夏首部山志《賀蘭山志》出版
- 2021-03-15北京市嚴厲查處出版物市場違法違規行為
- 2021-03-15《大足石刻編年史》在渝發布 填補大足石刻歷史研究空白
- 2021-03-15《新華字典》首推漢英雙語版 入選商務印書館2月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