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書店”進鄉村,一場潤物無聲的文化滴灌

云南大理州沙溪鎮,先鋒沙溪白族書局在舉辦文化活動。光明圖片

游客在浙江松陽縣陳家鋪村的平民書局閱讀。新華社發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我國廣大鄉村的建設與發展面臨著更高要求,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提升成為重要一環。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全民閱讀被列為年度重點工作。
書香縈繞,滋養文明。近年來,一些城市品牌書店開始進入鄉村,廣袤鄉野涌現出一家家“網紅書店”,成為一道生機蓬勃的文化景觀。這些書店生存境遇如何,給村民們帶去了什么,能否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記者專程探訪,為您帶回鄉村書店里的故事和心聲。
河南省修武縣大南坡村,中原腹地的一個普通農村。村子呈現著樸素的磚紅和瓦灰色,靜謐得幾乎聽不到聲響。
去年十月底,集書店、咖啡館、展覽等功能于一體的“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空間在這里開張后,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多了起來。
把帶咖啡館的“洋氣”網紅書店開進農村,方所并不是第一家。往前追溯,先鋒書店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山村開設的碧山書局,在浙江省桐廬市莪山鄉開設的云夕圖書館,在麗水市松陽縣陳家鋪村開設的平民書局,已運營數年。
一場喚醒心靈的文化試驗,正在鄉土社會悄然興起。
1.是書店,也是美學嘗試
與大部分基層農家書屋因陋就簡的面貌不同,近年來開辦的鄉村書店,無一例外都很美。以方所在大南坡村開設的書店為例,它坐落在村里一處高坪之上,由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磚木建筑群改造而成。木質的房梁裸露在外、懸于頭頂,依稀可辨上世紀的光景。
方所書店創始人毛繼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想打造的不是一間普通書店,而是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于一體的美學文化空間。
被中國書刊發行行業協會評為2018“年度最美書店”的先鋒書店陳家鋪平民書局,選址于浙江麗水市松陽縣的一個崖居式古村落里。書店由建筑師張雷精心打造,在打通二層空間、大幅調高書架、拓寬所有窗戶后,古舊的鄉村禮堂變身為現代化書店。窗外,是不盡的梯田、竹林、古樹、山巒。
“坐在屋里頭,像坐進了一幅畫。”在陳家鋪村當過24年村支書的鮑根余對記者說。
先鋒在其他省市開設的鄉村書店,選址也不斷突破想象的邊界。
“碧山書局,開在安徽古祠堂里,是為了延續鄉土社會耕讀傳家的傳統;云夕圖書館,開在畬族民居里,是為了推廣少數民族文化;水田書店,真正開到了福建屏南的水田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讓讀者感受天人合一。”先鋒書店鄉村拓展計劃負責人、董事長助理張瑞峰介紹,“我們還和國內頂級建筑師合作,努力把空間的美感發揮到極致。”
開在田間地頭,賣什么書呢?是貼近農民讀者最基本的需求,只賣農技、養殖、醫藥、衛生類書籍嗎?答案是“不”。
方所大南坡店的選品,延續了它重藝術的風格,此外還售賣“豫地憶往”主題書籍,并專門為孩子設置了繪本區。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書店專門設置了借閱部,挑選的多是適合農民和留守兒童閱讀的書籍。
在每一地開設的鄉村書店,先鋒都會精挑細選圖書品類。例如安徽黃山黟縣碧山書局,以徽州歷史文化書籍和鄉村建設、教育類圖書為重點。在二樓“最鄉村舊書鋪”區域,集納了大量珍稀老版舊書,以及關于徽州的文獻資料。
2.開在村莊,能生存嗎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當年倒閉了500多家。書店開在人流如織的城市,尚且有倒閉風險;開在村莊,能生存嗎?
“方所大南坡店去年10月30日開業,當天營業額破萬元,后續的日營業額也達到了2000元,其中賣咖啡的收入不到一半。來書店的有真正買書的人,也有買當地特產的人。書店代售當地的農特產品。”南坡村所在的西村鄉黨委書記王華接受媒體采訪時回答。
“從2020年5月開業到今天,云南大理先鋒白族沙溪書局經營額和利潤完全達到預期,這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的情況下。”該書店90后店長劉雅婷告訴記者。
據劉雅婷觀察,書店客流量大,與地處云南大理沙溪古鎮景區有關。來的客人有三類,一類是游客;一類是先鋒的粉絲,為打卡而來;還有一類是當地人,有周邊市縣的居民,也有本村村民。“營收來源方面,文創、圖書、咖啡的比例基本是3∶2∶1。”劉雅婷介紹。
除依靠用戶購買書籍和咖啡、文創等盈利之外,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是鄉村書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據介紹,松陽縣政府看好平民書局的項目,出資百萬元支持建造員工宿舍和駐村作家寫作中心。在房租方面,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租金。
在經濟上站穩腳跟后,劉雅婷更為關切的是,怎樣讓書店真正從文化上扎下根來。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有些村民覺得書店‘太高雅了’,每次進來都小心翼翼的,拘束又靦腆。就像是去人家家里做客,生怕把別人的地方弄臟了。這說明,村里的讀者沒有城市的讀者那么自信,把書店當成一個理所當然的公共空間。”劉雅婷分析。
當下,劉雅婷正在想辦法拉近書店和村民之間的距離,“好在,沙溪書局選址在當地一個舊糧倉里,那里過去就是村里的公共空間,人們對它并不陌生”。
在田間地頭開書店,建筑能通過設計與鄉土環境相融,但融入村民的精神世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這或許是鄉村書店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
3.不讓鄉村“空心”,就得有文化注入
為什么要把書店開到鄉村?
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伴隨農耕文明綿延數千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急劇加快,大批年輕人選擇離開。鄉村正在成為一個文化活力越來越弱的場域。近年來,一些圖書經營人士離開城市,嘗試走進鄉村經營書店,一方面是出于內心深處的田園情結,另一方面是出于對中國社會與鄉村發展的深度關切。先鋒書店創始人、董事長錢小華這樣理解業內興起的這股“逆行潮”。
“不讓鄉村‘空心’,就得有文化力量注入。”錢小華說。
讓建筑師張雷特別高興的是,他設計的一家家小小的鄉村書店,正在見證著村莊命運的改變。
“在平民書局建造之前,我看到的陳家鋪是個“空心村”。現在,村子里游客已絡繹不絕。云夕圖書館開館前,戴家山是個只有4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5年過去,村里的民宿由書店開張時的一家,變成了二十幾家。”張雷說。
也許正如修武縣相關部門介紹,開設方所大南坡書店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文化扶貧,也是為了打造“中國縣域美學經濟”。書店本身能聚集人氣,吸引周邊居民到村里去,為當地發展注入活力。
天氣好的時候,劉雅婷喜歡打開沙溪書局詩歌咖啡館的木質窗戶,看外面的峰巒。當地的孩子們喜歡放學后來這里寫作業,這讓她覺得生活充滿陽光。
“不管怎樣,書店開在這里,就是希望。”她說。
相關新聞
- 2021-03-30懷舊文學《子弟》新書上市:講述賈玲的同款青春
- 2021-03-30從《喜劇》到《人民的財產》 作家出版社多部重磅力作面世在即
- 2021-03-30長篇小說《藝術之眼》首次翻譯出版
- 2021-03-30《晉祠》:人與文章一起老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