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攝影白皮書”及背后
對故鄉的情思,是質樸而平靜的,淡得宛如一幅水彩。這被攝影師魏壁用影像記錄下來,稱之為《夢溪》——斑駁的舊墻前,一棵椿樹苗靜靜矗立,空白處為魏壁手記:我依稀記得我們家還是土磚屋時,屋檐下就種有一排如這般大小的椿樹苗,后來在一張闊別了28年的全家福上得到證實……
最初的夢想是否已與你漸行漸遠?2013年,浙江新銳攝影師范順贊憑一組《現實給了夢想多少時間》,奪得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藝術類優秀攝影師獎。其中一幅讓人過目難忘:人,即使站在一地雞毛里,也希望置身燈光璀璨的舞臺成為焦點。
魏壁與范順贊,故鄉的草木與藏在心底的夢想,都被集結到了《中國當代攝影圖錄》中——該叢書由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劉錚主編,每位攝影家單獨為一冊,以呈現他們的代表作品為主,輔以文字解讀。2016年,藝術機構“蝴蝶效應”首推20本圖錄,自2017年起,浙江攝影出版社以10本為一輯,又推出50本。
《中國當代攝影圖錄》因小型開本的樣式、白色封面底色的設計風格,與法國攝影伯樂羅伯特·戴樂比爾主編的“攝影黑皮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被稱為“中國攝影白皮書”。
“中國攝影白皮書”及其中部分封面攝影作品原作,近日正在杭州“映Studio”攝影機構展出——除70本攝影圖錄外,展覽還展出了該機構前期收藏的49幅封面作品及6幅非封面作品原作。觀眾可以在這里隨意翻看圖錄叢書,也可以靜靜欣賞精美原作。
130平方米大小的畫廊,不算大展廳,但若要說每幅作品定格的都是歷史的一瞬間,那么這成千上萬幅數不勝數的影像,就匯聚成了一條時間之流。《夢溪》與《現實給了夢想多少時間》,是三千弱水中其中兩瓢。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新攝影組織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令胡歌,也是該攝影機構主理人。作為一位“狂熱”的攝影愛好者、從書到展到一幅幅影像背后的故事,他不假思索就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出。
“攝影藝術已經誕生180多年,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接近真實的一種表達形式。”攝影,尤其是紀實攝影,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令胡歌告訴記者,中國當代攝影人大抵可分三代,每一代都有著特定的藝術理念與表達方式。《中國當代攝影圖錄》每一輯都兼顧了三代人,這也成了該展覽的策展思路:
策展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朱炯把展廳分為4個主要空間,分別展出叢書主編劉錚在2016年最早編輯的圖錄,以及生于上世紀50-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攝影師的作品。這其中既有成名已久的攝影家,也有近年來引起攝影界關注的新銳攝影家。名家、名作之外,更呈現諸多新人、新作、新技術、新語言。時代發展風貌、影像和現實的相交……都能在其中尋找到蛛絲馬跡。
在過去的三月份,這里剛剛結束了“攝影黑皮書暨封面原作收藏展”。42幅原作中,不乏布列松的《抱酒瓶的小孩》、吳家林的《彝寨》、細江英公的《薔薇刑》、約瑟夫·寇德卡的《布拉格,1968》等世界知名影像作品。
收藏一本書也許不難,但集齊一套叢書,甚至把叢書封面原作收集起來、展示出來,就尤其難。對于“白皮書”“黑皮書”及其原作的收藏,“映Studio”努力了數年。“藏而不展,是對收藏最大的浪費。”他們希望把收藏成果分享給更多攝影愛好者,認為這是收藏最大的意義。
而由一套叢書,以點帶面向公眾呈現一個豐富、立體的中國當代攝影面貌和發展脈絡,建立起一套新的屬于中國的攝影文化體系,則是背后更宏大的價值邏輯。
過去30多年時間里,開放的中國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發展環境,中國當代攝影史涌現出無數優秀攝影師和作品。“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相機消費國,擁有基數最龐大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令胡歌認為,“目前已經出版的70本‘白皮書’所能呈現的依然只是冰山一角,這深厚的積淀需要繼續深入挖掘。”(本報記者 鄭夢瑩)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