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做個熱愛生活的“驢友”
阿來近照 韓業庭攝
只有在寫作的短暫瞬間,他才會意識到自己在從事文學工作。生活于他,就是一場旅行,文學作品像是旅行中產生表達欲望后的副產品。行走構成了他創作的基礎,形成了他創作的源泉,讓他創作出《塵埃落定》《格薩爾王》《云中記》等不一樣的作品。
采訪阿來是在一個科技主題峰會的間隙。他是那個峰會的嘉賓。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生物學家饒毅、量子科學家張勝譽……相較于他們,身為作家的阿來有些跨界。不過,他很享受這種文學圈之外的活動。只有在寫作的短暫瞬間,他才會意識到自己在從事文學工作。很多時候,他更像個滿懷好奇心的“驢友”,熱衷行走,喜歡勘探,樂于思考,生活于他,就是一場旅行,文學作品像是旅行中產生表達欲望后的副產品。
幾年前,智利一所大學請阿來去講學,問他對行程有何要求,他打開一本聶魯達的詩集,把詩中的很多地名圈了出來,“就去這些地方”。讀書,然后到現場,不管地方有多遠,這就是阿來的“旅行指南”。按照“跟著書本去旅行”的習慣,阿來讀了卡彭鐵爾去了古巴,讀了略薩去了秘魯,讀了帕斯和魯爾福去了墨西哥,而東南亞國家,他基本沒去過,因為沒讀過那些國家作家的作品。
行走構成了阿來文學創作的重要基礎,形成了阿來文學創作的源泉、動力與保障。20多年前,年輕的阿來就走遍了四川阿壩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翻閱了18位土司50余萬字的家族史,最后寫出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游歷完西藏,他又把旅途中的所看、所想、所感、所聞,傾訴到了散文集《大地的階梯》中。后來寫《空山》,寫《格薩爾王》,寫《瞻對》,每次動筆前,他都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行李箱中除了書,還有野外露宿的帳篷、睡袋,行程少則十多天,多則兩個月。
采訪中,很少聽到阿來把到各地游歷叫作“采風”。或許,在他的潛意識里,采風多少有些根據預設目標進行擷取選擇的意思,而他希望自己的寫作隨心而動,這個“心”就是想寫的沖動、想表達的愿望。正如他自己所言,“有人寫作靠靈感,而我寫作靠情緒”。不過,他并非有點情緒就下筆。每次有了想寫的沖動,阿來都會強制自己放一放,過了一段時間,沖動再次來襲,就再抑制一下,最后反復多次,不得不寫時,才會動筆。阿來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寫作過程中保持真正的藝術風格。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阿來作為志愿者參加抗震救災,每天抬傷員,挖尸體,目睹了大量生死故事。當時,很多刊物跟他約稿,他沒寫。震后一周年、兩周年、三周年……周圍的作家發表了大量紀念作品,他仍然沒寫。一直到十年后5月12日的下午,成都大街上警報回響、汽笛長鳴,坐在書桌前的阿來突然淚流滿面,十年前所見的那些生死場面,又一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那一刻,他覺得“確實到時候了”,隨即提筆寫出長篇小說《云中記》。
每到一處,阿來除了喜歡聽各種故事,還對當地的地理尤其植物十分感興趣。他的電腦里存著數萬張他拍攝的植物圖片,點擊進去仿佛就進入了一個豐饒而神奇的世界。遲子建曾這樣描寫阿來:“當一行人熱熱鬧鬧地在風景名勝前留影時,阿來卻是獨自走向別處,將鏡頭聚焦在花朵上。花兒在陽光和風中千姿百態,賞花和拍花的阿來,也是千姿百態。這時的花兒成了隱秘的河流,而阿來是自由的魚兒。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態,就像是向花兒求愛。”讓人吃驚的是,阿來不僅可以辨認出數千種植物,還能準確講出每種植物的歸類、習性、用途。“青藏高原上80%的植物我都認識,在這方面,我甚至比大學里植物學方面的學者知道的都多。”他頗為得意地說,“寫小說不僅是簡單地寫個精彩的故事,還是深入生活、了解歷史、了解地理、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過程,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阿來像個月下散步的詩人,走走停停,不疾不徐,他出發不是為了到達彼岸,在意的是路邊的風景和那份怡然自得。
如今年逾六旬的阿來,對很多事情看得更開、更明白。被問及如何看待他的那個突然走紅的四川老鄉丁真,他兩手一攤說道:“我們樂此不疲地討論這些事情干什么?一個普通人因為一個表情突然走紅網絡,本就莫名其妙。再加上引發一幫人支持、另一幫人反對的全民大討論,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諷,最高興的唯有資本。”阿來覺得,現在對很多所謂“網絡熱點”的討論陷入了“意義的空轉”,本想遠離喧囂的他,最后竟然也被迫加入討論,對此他只能報以一聲嘆息、一絲苦笑。
談到當下熱鬧的網絡文學以及大眾文化消費內容的淺薄化、娛樂化等話題,阿來說:“當我們覺得讀的文字比較淺薄的時候,有些人連文字都不想看了,而是去看視頻了,甚至想直接進入游戲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這種由技術和資本推動的時代趨勢,少數像我一樣的知識分子想阻止是不可能的。”不過,就像梭羅遠離城市隱居于瓦爾登湖畔,阿來也在用他的方式,與“時代趨勢”保持著一種疏離,那就是堅持自我,繼續自己的旅途——讀書、游歷、觀察、思考、寫作,同時仍對這個世界抱有善意和希望。(韓業庭)
相關新聞
- 2021-01-28陳彥:我也是個裝臺人
- 2021-01-28梁曉聲《我和我的命》:人有“三命”
- 2021-01-11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 2020-12-09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