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荊棘鳥》么?“澳大利亞的《飄》”修訂再版
考琳·麥卡洛
對不少喜愛閱讀國外文學的讀者來說,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是一個難忘的回憶。這本書 自 1977年問世以后,全球銷量逾三千萬冊,被廣泛譽為“澳大 利 亞 的《飄》”。它還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寫續作。
在中國,這部作品也廣有知音。在我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之前,市場上流行著《荊棘鳥》好幾種譯本。上世紀90年代譯林出版社為滿足讀者要求正式獨家引進《荊棘鳥》,二十多年來長銷不衰,連年重印,深受歡迎 。 2021年,擁有獨家版權的譯林出版社,又推出全新修訂譯文,使之更加準確精煉并符合當下讀者的語言習慣。著名裝幀設計家朱贏椿經過數月醞釀,全新設計了封面。
詩意的環境描寫
小說持續帶來啟發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故事開始于20世紀初葉,結束于半個多世紀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克利里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一本杰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人世滄桑和情感經歷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
《荊棘鳥》里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也使讀者獲得人物所處環境的人文地理知識,感受到濃濃的澳大利亞風情。讓人深深體會到不僅作品里的人物,就連那片土地也是奇特的。
豆瓣讀者這樣發表自己的讀后感,“愛絕不是占有,而是尊重,舍己,等待,持守,祝福。愛是完全接納,而不是按己意去塑造對方。”“耐心是一種極高的品質,這本書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具備了這種品質。等待著、埋藏著,暗地里驕傲著,為自己,為愛情,也為艱難的世事強加在自己身上的重擔反抗著。”
醫科達人業余寫作
走上專職作家之路
作者考琳·麥卡洛(1937 年 -2015年),出生于澳大利亞,從童年起便酷愛閱讀,對文學和歷史興趣濃厚。她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以優等榮譽學位畢業于新南威爾士大學時,已顯露出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特長。她后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倫敦)碩士學位,繼而領導美國紐黑文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的技術工作。在業余時間,她以寫作自娛自樂。《荊棘鳥》的出版及暢銷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走上專職作家之路。
《荊棘鳥》之后,考琳·麥卡洛寫出大量作品,題材廣泛。除了小說,她還寫傳記(如為新南威爾士州原州長羅登·卡特勒爵士作傳)、散文或雜文(如著名的《我為什么反對安樂死?》),甚至音樂劇。而就小說本身來說,她也并非局限于一種類型,既有為她在世界范圍內贏得廣泛讀者的《荊棘鳥》那樣的家世小說,也有使她在學術界獲得崇高聲譽的《羅馬主人》那樣的歷史小說,還有《密薩龍基的淑女們》那樣的言情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那樣的理念小說……但沒有一本再創《荊棘鳥》當初的“神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相關新聞
- 2021-04-19海南發布系列黎族、苗族歷史文化新書
- 2021-04-19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94億
- 2021-04-19她見證了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歷史
- 2021-04-19作家梁曉聲:一個時代的書記員